常熟市徐惠国50余年如一日制秤 以匠心打造诚信社会。
一杆秤,一辈子。今年73岁的徐惠国是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杆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年轻时,徐惠国制秤,为的是养家糊口。而今,木杆秤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徐惠国制秤,只为守护弘扬这门传统手艺。他50余年如一日,不少任何一道工序,不以次充好,诚信经营,诠释着公正、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匠心释诚信,木杆称热销一时
每天早晨7时30分许,盐铁塘畔,西塘岸边,徐惠国准时出现在支塘北街10号支塘老秤店。他卸下一块块老式的木栅板,推开斑驳的木门,“笃笃笃”的敲击声随后从这间百年老房内传出。
1972年,徐惠国进入支塘衡器社当学徒,每天只能站着看师傅师公制秤。两年后,他才有机会上手。尽管入行门槛高,但在那个年代,家中50多岁的顶梁柱也愿意进社学艺。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还有人托人介绍进社学艺。
木杆秤的结构看似简单,却是公平的象征,其制作过程十分繁复,所有工序加起来足有三十多道。校秤定星是制作一杆木杆秤最费心思的步骤,校的是良心,稍有偏差,秤就不准了,定的是白“星”,提醒制秤人不能黑心。他始终牢记着“准确公道,分毫不差”的师训。
#FormatImgID_1#
由于对工艺的执着,徐惠国的秤结实耐用;由于始终守着自己的良心,徐惠国的秤有口皆碑,深受欢迎。徐惠国这家店的前身——支塘衡器社占地达140平方米,一度有8名员工,每天排队购秤修秤的顾客络绎不绝,年销售杆秤、盘秤5000余杆。
以坚守换发展,传统技术不熄
进入新世纪,电子秤日益普及,支塘衡器社的生意逐渐衰落。2006年,支塘衡器社转制,徐惠国的师叔、师弟、师妹及他本人共4人合伙接手经营。如今,师叔已经老去。眼见几乎没有收入,师弟师妹相继退出了经营。偌大的店铺只剩下一半,顾客排队的场景再也没有出现过。但每天,还是能看到徐惠国独自坐在店内制秤的身影。
岁月在木秤杆的打磨中逝去,手艺不能在打磨中消失。“我的老店现在还开着,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不想让这门手艺断了。”徐惠国守着的,不仅是这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店,更是这份传承手艺。
稀少的客户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徐惠国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对于七十周岁以上的老人,如有需要都免费赠送木杆秤。他既是为了照顾收入微薄的老人,也是希望更多人通过老年人这一使用群体了解认识木杆秤。
传技艺扬新风,诚信之风吹拂虞城
制秤,徐惠国一丝不苟,彰显公平诚信。经营做人,他同样如此。曾有商贩拿着一沓钱要求徐惠国在秤上做点手脚,被他断然拒绝。
近几年,在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在常熟·UWC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上,在“书香•童年”《漫画常熟•非遗》亲子阅读体验活动中……徐惠国略显佝偻的身影屡屡出现。
“这两年,我的身体还可以,就想多参加一些活动,多去学校,给孩子们和感兴趣的人讲讲做秤的手艺,将‘诚实守信’做人如秤的老规矩传承下去。”以七十三岁高龄,徐惠国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活动,大力传承弘扬木杆秤制作技艺,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瑰宝的无穷魅力,努力带着木杆秤制作技艺走出泥沼,也在无形中弘扬着诚实守信的正能量,让文明之风徐徐吹拂江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