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生成为抑郁高风险群体 心理医生建议用爱浇灌学生的“心灵绿洲”
发布时间:2023-05-26 10:15:49|来源:阳江日报|作者:

  在校学生成为抑郁高风险群体 心理医生建议用爱浇灌学生的“心灵绿洲”,睡眠障碍、少话少答、语量少、语音低、语速慢、思维迟缓、能力减退、有冲动、易激惹、有自伤行为……这些都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抑郁与抑郁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加难以察觉和治愈。

  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至20%,接近于成人。为此,记者深入采访,力求让大众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境。

  在校学生成为抑郁高风险群体

  周末,对于市公共卫生医院心理科主任刘忠发而言,是一周之中最繁忙的时间,早上挂30个号,下午挂20个号,让他经常直到下班才能喝上一口水。在市公共卫生医院心理科的走廊里,候诊的大部分患者都是在校学生。据202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高度相似。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至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据刘忠发介绍,抑郁与抑郁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加难以察觉和治愈。“长期无处释放的压力很容易使负面情绪累积,在此过程中,如果个人的心声长时间得不到倾听,心结就很难被打开,极易患上抑郁症。”刘忠发表示,随着患者与世界的隔阂越来越大,难免会产生过度自卑自责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甚至因此走上极端。

  防范青少年抑郁症要及早发现

  提前发现是防范青少年抑郁症的最有效方法。对于青少年情绪的变化,作为市红十字会志愿者的杨丽姝深有体会。在下乡支教的日子中,身为美术老师的杨丽姝发现,有一些孩子的画作色彩经常以红色、紫色、灰色和黑色为主要色调。画面比较阴暗的作品,往往能从中感受到青少年内心的负能量;画作中很少出现直线、波浪线等象征乐观情绪的线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折线甚至是乱线等尖锐的线条,透出的更多是冲突、无助等负面的情绪。

  去阳春山区支教时的一次经历让杨丽姝记忆尤深,她看到一位学生的画作笔墨比较萧条,留白的地方比较多,下雨和刮风的情景以及稍显凌乱的线条,透出一种受伤的情绪。她后来了解发现,这个孩子的亲人刚离世。“让孩子们自由涂鸦时,他们更容易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样我们才能探触到他们的内心。”杨丽姝表示。

  关注心理健康让孩子远离抑郁

  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远离抑郁症的困扰和伤害,已经刻不容缓。在市公共卫生医院心理科就诊的患者家属曾先生坦言,孩子“发病”前曾是个成绩很好的乖孩子,而他因为工作繁忙,在孩子出现症状时以为是叛逆期的正常表现,等到发现孩子患上抑郁症时才悔不当初。

  在医学界,没人能说清楚抑郁症的根源。为此,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已经讨论了几个世纪,一方认为是成长的家庭环境、童年创伤以及社会压力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而另一方则认为基因和脑部化学反应才是罪魁祸首。青少年的抑郁症更为复杂。在刘忠发看来, 青少年有抑郁倾向与确诊抑郁症是两码事,最难的,是两者之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分界线。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是独立人格形成的阶段,性格本就敏感、多变,需要在与同学的社交关系、学业的竞争中,完成儿童向成人的过渡。对于青少年而言,与父辈相比,虽然物质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现代生活、交际、学业甚至是青少年早恋等方面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在疾病本身的困境之中,患者失去外界的助力,只能无法控制地一步步倒退甚至是沉沦。

  心理治疗重点在于关心和尊重

  “睡眠障碍、少话少答、语量少、语音低、语速慢、思维迟缓、能力减退、有冲动、易激惹、有自伤行为……这些都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刘忠发介绍,现阶段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心理疏导以及物理治疗三个方面,而大众普遍认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副作用比较大,反而过分地放大心理疏导的作用,甚至于忽视了物理治疗设备的正面治疗作用。”很多患者家属以为让我和孩子聊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坚决不肯吃药,殊不知反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刘忠发如是说。

  对于抑郁症的患者,刘忠发认为合理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加上合理的心理疏导,配合如经颅磁刺激治疗之类的物理治疗,其治疗效果相对单纯的心理治疗更有优势。而心理治疗,重点不在于心理科医生的疏导,而是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关心,其效果往往比想象中更好。从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父母和学校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心理情绪,化解他们成长中的烦恼,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判断,要做到不建议、不理会(不担心)、不要求,因为家长和老师的焦虑会消耗孩子的能量。通过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快乐的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情绪免疫力,否则孩子有可能“输在心理”。

编辑:澜澜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