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主要有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方式,数据表明,母乳喂养对儿童智力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原因在于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DHA、ARA等,有利于大脑发育。
婴幼儿喂养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发育的关键,其中,母乳的喂养问题一直是很多家庭所关心的,不少宝妈疑惑到底是瓶喂好还是亲喂好?奶瓶还能用吗?接下来就带您来揭示真相。
母乳亲喂的“绝对优势”
顺义妇儿医院乳腺中心付慧医生介绍,宝宝依偎在妈妈怀里吃奶,感受着妈妈的温度和心跳,可以同时满足孩子的四个需求,即营养需求、免疫需求、安抚需求和情感需求。同时付慧医生指出,亲喂的“绝对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1.摄入有益菌群
妈妈亲喂宝宝的时候,宝宝不仅吃到乳汁,还摄入了妈妈乳房表面以及乳腺管、乳汁中正常存在的细菌。这些细菌奠定了宝宝肠道内微生物的基础,保证了宝宝的肠道发挥其“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的作用。肠道微生物对人一生的健康和免疫都有影响,母乳喂养宝宝的肠道菌群与不母乳喂养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据学者Rubaltelli介绍,母乳宝宝肠道含有47%的双歧杆菌,因此母乳宝宝出现肠道疾病的风险要低很多,这样的保护作用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以后。同时,也提醒妈妈们在每次喂奶前不必过度清洁乳房,如需清洁,用清水轻轻擦拭皮肤表面即可。
2.有助于口腔发育
宝宝吮吸妈妈的乳头时,独特的深入含接大部分乳晕并依赖两颊脂肪垫,形成密闭空间的吮吸方式,使其面部和口腔的相关肌肉、骨骼及神经都得到锻炼,对错牙合,如最常见地包天等有很大的防护作用。而宝宝使用奶嘴,是浅浅地吮吸并依靠重力与负压获得乳汁,而这是导致错牙合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
3.促进母婴情感建立
母乳喂养的精髓在于母婴之间的紧密连接,将乳汁吸出来瓶喂却人为地阻断了这样的连接。小月龄的宝宝通常需在妈妈乳房上吃20-40分钟,甚至1个小时。母乳喂养前期,宝宝有明显的连续吞咽行为即“营养性吸吮”,主要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后期宝宝吸吮力下降,甚至会闭上眼睛进入浅睡眠,这是人类幼崽与生俱来的“特异功能”,不仅是为了获得食物,还是为了获得安抚,这称之为“非营养性吸吮”或“安抚性吸吮”,对孩子早期的亲密关系和晚期的分离独立以及儿童的早期智力发育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妈妈在亲喂自己的宝宝大约30分钟时,妈妈体内的泌乳素水平就达到了峰值,能起到自我催眠的作用,可以让妈妈安睡。
瓶喂存在的“相对风险”
1.营养成分丢失
瓶喂相比亲喂会损失一些营养和免疫成分。有研究证明,乳汁吸出保存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黏附到盛放的容器壁上,还会发生细胞溶解,因此乳汁中的白细胞是降低的,同时,母乳经保存后pH值也会明显下降。而母乳中最主要的免疫活性蛋白,即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在4℃较为稳定,在-20℃冷冻之后,活性有所降低。此外,母乳保存时维生素C的降解也非常快。所以当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建议不必人为将母乳当中的营养和免疫成分降低。
2.过度喂养及过度泌乳
亲喂和奶瓶喂养的乳汁流速并不相同。亲喂时,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吞咽和呼吸。而奶瓶喂养的整个过程几乎是匀速的,宝宝会非主观意愿地一直大口吞咽,这时候可能会导致过度喂养。因为使用瓶喂,人为“灌”喂、不正确的喂养姿势使地心引力也发挥作用让乳汁加快流出奶瓶,这样一来,同样的奶量,孩子在妈妈乳房上吃完可能要20分钟,但用奶瓶就只需5分钟。这还会让很多人认为宝宝没吃饱,便继续给宝宝加奶,由于吸吮和吞咽反射,宝宝依然会继续吃,长此以往,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如果妈妈每天吸出的奶量超过宝宝的需要,乳房得到错误的产奶信息,人为地增加产奶量,也增加了乳房的“工作”负担,并可能使妈妈乳汁淤积甚至乳腺炎的风险增高。
3.中断母乳喂养
有些妈妈发现,吸出来瓶喂的母乳量达不到孩子的“需求”,加上使用的吸奶器可能效果不佳,这让妈妈们错误地认为自己奶量“不足”。于是,她们开始添加配方奶,挤奶或吸奶也渐渐减少,导致妈妈真实的奶量减少。而孩子也会越来越倾向于省力的奶瓶,而拒绝乳房,这会让宝宝和妈妈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最终被迫停止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