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黄金时代的未来30年 我们该如何把握?
发布时间:2023-06-02 12:37:50|来源:光明网|作者:李政葳

硬科技走向产业市场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堵点,通常是中试孵化阶段缺少资金所致,培养硬科技投资思维,建立硬科技行业投资生态圈,推动早期资本、创业资本、产业资本、国家资本、金融资本形成“耐心资本”,对硬科技企业长期陪跑与有力支持,是解决堵点的重要途径。

  “未来30年是硬科技投资的黄金时代”“中国有机遇建立一个新的能源体系”“5G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大有可为”“高端医疗器械不断逼近甚至取代进口产品”……近日业界发布的《2022中国硬科技投资趋势研究报告》中,折射出了这些新趋势。

  何为硬科技?这份《报告》认为,是指那些能够助力、引导、催生、触发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科技,集中在数智、健康、碳中和三大领域,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近年来,证监会、中基协多次号召,引导上市企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对于硬科技投资而言,虽然带有不确定性,但依旧“有迹可循”。如何从全球视野寻找中国硬科技发展机会?如何打造健康有效的硬科技投资生态圈?在最近举行的中关村论坛——硬科技投资与发展论坛上,硬科技企业家、创业者进行了深度探讨。

成本高、钱不够,还很“卷”

  中金资本总裁龙亮做了一项调查,发布800份问卷、收回658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80%为硬科技企业,97%是在成长期、创业期,主要地域分布在科技创新较为领先的北京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

  “一开始以为提到困难最多的会是,钱不够。但实际上,并不是!”龙亮说,他们碰到“最大”问题——一是市场不好做,行业竞争激烈,哪里都很卷;二是成本上涨快,不管是人力成本还是原材料成本;三是缺乏长期资金支持;四是硬科技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是私募股权融资,类似银行贷款以及个人出资,基本都没有超过50%的回收选择。

  龙亮认为,除了“给钱”之外,68%的投资人都给企业对接了产业资源,“市场竞争激烈怎么办,给大家对接下游的资源,包括协助后续融资、一系列咨询服务等。事实上,大家确实在这么做的,但还觉得不够,还需要更多对接产业资源,去完成后续再融资”。

  在业界看来,硬科技走向产业市场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堵点,通常是中试孵化阶段缺少资金所致,培养硬科技投资思维,建立硬科技行业投资生态圈,推动早期资本、创业资本、产业资本、国家资本、金融资本形成“耐心资本”,对硬科技企业长期陪跑与有力支持,是解决堵点的重要途径。

  “市场缺钱,实际上缺的是长钱和大钱。”身处母基金行业的FOFWEEKLY创始合伙人、杉域资本合伙人张予豪也深有感触,在市场和环境的驱使下,投资者诉求日益多元,这也将倒逼投资机构往更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重构跨周期投资逻辑

  上市就是巅峰?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认为,未来A股市场可能市值超过一百亿以上的公司,才会有较好流动性。很多创业公司过去“上市即巅峰”,利润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现在实行注册制以后,上市可能只是起点,以后还会有更多涨幅。

  “虽然面临这么多困难,从投资行业来说,其实还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候。尤其是早期投资,是反经济周期的,往往是最好的时候。”李竹说。

  后续怎么做?李竹演讲的主题是——重构跨周期投资逻辑。他认为,行业的发展还要往前沿走,紧跟全球科技步伐。比如,人工智能、AI2.0等,这些“资产”或者空间很大,或者在行业里有很好的溢价能力,是能够穿越周期的“资产”。“国内投资硬科分成两类,一是替代创新,高门槛、市场大,且更有经验,毕竟现在供应链发生变化,倒逼做一些替代式创新;二是前沿科技,比如,无人驾驶。”

  回顾过去的十年,在业界看来,硬科技创投行业的资源积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项目来源积淀、投资圈打造、与产业方形成诸多合作。“过去十年我们做了很多似乎与投资不相关的事,是与生态相关的,这让我们在未来十年有更多的底气和勇气。”李竹说。

  “好项目不仅需要花心思去找,更要花力气去培育。投资人不仅要下沉区县找资金,还要下沉找项目。然而,真正‘水下’的好项目也并不容易被挖到。”张予豪认为,在新周期下,股权投资市场在经历了同质化竞争与结构性出清后,投资机构本身也需要构建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原生动力;好的一点是,投资机构出手谨慎了,项目估值回归理性也将是必然。

  “希望未来政策、监管层面对私募股权市场有更多支持力度,鼓励创投企业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张予豪说。

能源变革、人口红利或成两大变量

  从科创板到注册制,从国家战略到地方政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在近年来‘强链补链固链’的环境下,各地招商力度加强,超千亿引导基金频繁设立,投入到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也更加重视早期投资。”张予豪说。

  在李竹看来,未来20年影响投资的最大两个变量——一是能源变革,二是人口红利。“我们如果投到一百亿以上的公司,核心要抓住一些‘超级周期’。现在两个‘超级周期’正在形成,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人工智能,周期不断跌倒起伏,但一路向上;二是未来在储能、新能源的使用上值得关注。”李竹介绍,从投资行业数据可以看到,去年虽然投资规模下降,但上述行业投资规模在上升。

  以颇受关注的硬科技领域之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与汽车和交通产业结合的战略制高点,产业会因此发生重构,价值链会得到延伸。

  但由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周期很长,近期投资界也会有担心技术和产业发展会遭遇瓶颈而不敢持续投资。“应该正确分析其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尽快就技术路线、研发模式、产品架构等形成行业共识,这样才能突破关键技术,从而加速产业化进程。”李克强说。

  中国宇航学会空间太阳能专委会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李明提到,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重要性正在得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未来的10至20年将是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重要时期,或可能成为投资的新蓝海。

  推想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宽也提出,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发展和落地沿着“一横一纵”不断地拓展——横向来看,人工智能进入越来越多的疾病领域,比如,肿瘤、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纵向来看,疾病筛查、诊断、治疗、管理全流程,人工智能都可以发挥作用和价值,不断带来新变化。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