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43年的捕鱼生涯 开启护渔模式
发布时间:2022-10-09 11:24:08|来源: 扬子晚报|作者:季宇轩
 
 
  【胶囊主人】周广喜
 
  【胶囊故事】
 
 “走,出发了,到河口上去看看”,登船、发动、把方向,老周动作娴熟,不一会儿,船已经驶到了夹江口。“你看鱼现在都跳出来了,江里鱼比以前多了。”周广喜一边仔细巡查着江里的情况,一边这样告诉记者。为什么做了护渔员?周广喜回答称,第一是因为国家需要。
 
 
  两年前,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周广喜结束了他43年的渔民生涯,和其他渔民一道“上岸”。一转身,周广喜又凭借多年捕鱼经验成了一名护渔员——从昔日捕鱼,到今朝护渔、守护自己热爱的大江,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吃到鱼,也是为了长江生态越来越好,回到他年轻时候那样。
 
 
 
图片
 
图片
护渔员周广喜正在工作
 
  十年前,从江里捕上刀鱼那是常事
 
  2022年9月,夏末秋初的江边已泛起一丝凉意。上午10点,在扬中市农业农村综合执法大队一中队指挥中心,周广喜穿上外套和搭档卢崇亮一起登船巡查。这两位老搭档都曾是捕鱼高手,但他们现在转身成了“护渔员”。
 
  “走,出发了,到河口上去看看”,登船、发动、把方向,老周动作娴熟,不一会儿,船已经驶到了夹江口。“你看鱼现在都跳出来了,江里鱼比以前多了。”周广喜一边仔细巡查着江里的情况,一边这样告诉记者。
 
  周广喜,土生土长的扬中人。他今年62岁,是扬中市农业农村综合执法大队一中队的一名护渔员。从事护渔员工作仅仅只有两年的他,却做了43年的渔民。“我一辈子都在和鱼打交道,从17岁就正式开始打渔了,小时候是跟父母在一起打渔。长大了就是靠打渔为生。”吹着轻柔的江风,周广喜打开了话匣子。
 
  长江在扬中这一带,江里鱼的种类特别多,有上百种。周广喜年轻时候捕起一条刀鱼很正常,螃蟹、虾子,闭着眼睛下网都能捞到,每天捕上二三十斤江鲜根本不是问题。周广喜回忆,以前鱼不贵,捕鱼的人也不多。后来,江鲜价格上涨,捕鱼的人也越来越多。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捕捞江鲜的大军中,捕捞成了一场毫无节制的逐利,长江渔业资源愈发凋零。周广喜称,那个时候就感觉每天捕获的鱼数量越来越少,种类也是越来越少。到后期,能捕到刀鱼这样的“大家伙”,已经算是很稀奇的事情了。即便是小鱼小虾,一网下去,数量也少得可怜。大家都知道捕鱼能卖钱。持证的渔民在捕,无证的人也加入到捕鱼大军中,于是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换一种身份守护长江,火眼金睛“捕”偷渔者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渔,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迈出新的一步。“对于国家实施的十年禁渔政策我是非常赞同的。”周广喜表示,自己从小就长在江边,虽然是渔民,但是对长江却有着无比的热爱。周广喜决定,转变身份,守护自己热爱的大江。
 
  如今的周广喜每天还在和船打交道,“绕扬中岛一圈要3个小时。”随着渔政执法船在江中行驶,周广喜突然示意在前面放慢速度,原来前面就是偷渔者容易下网捕鱼的地方。现在的这些偷渔者逃不过老渔民的“火眼金睛”。
 
  周广喜表示,他干渔民那会,家里就三条小船。捕鱼的日子非常辛苦,一年365天,工作时间都是暴露在江面的风吹日晒之中。那时的条件很艰苦,捕鱼的设备也不先进,全是人工撒网,费时又费力。
 
  自从国家施行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后,渔民都“上岸”了。扬中政府给了渔民安置房。“中队里一共有八个护渔员,都是渔民。”周广喜称,以前渔民就是住在船上,现在“上岸”,有自己的房子,他们还是住在一起。像他这样以前是渔民,现在转行成护渔员的也不在少数。
 
  为什么做了护渔员?周广喜回答称,第一是因为国家需要。因为国家有政策,需要护渔员保护长江,他和几个老伙计就来了。第二是自己干了一辈子渔民,对江对船有感情了,放不下。第三,对江中的环境比较熟悉,那些偷渔的人会在哪里下网,自己一清二楚。自己的专业技能对执法者非常有帮助。
 
  如今,周广喜依然每天登船,巡游在大江之上。43年弹指一挥间,望着时不时跃出江面的鱼儿,满眼都是自己17岁那年的影子。
 
  助力“十年禁渔”起好步,护渔员成渔业执法不可或缺一部分
 
  扬中市农业农村综合执法大队一中队中队长顾明荣表示,扬中拥有100多公里的江岸线,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后,执法部门添置巡逻艇和无人机,方便执法人员执法。同时,沿江安装了三十五个视频监控,并新建渔政执法基地,将沿江所有摄像头都整合进监控室中,这样就实现对江面情况的全覆盖。顾明荣表示,原先的渔业执法队伍中,有执法人员76名。面对扬中开阔的江面和丰富的鱼类资源,这样的执法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为了补充执法力量,扬中渔业执法部门根据上级要求,吸收退捕的渔民作为辅助执法人员。
 
  周广喜等八名护渔员主要负责协助渔业执法人员日常对江面的巡查,遇到地笼或渔网,负责配合执法人员进行清理,同时,除了日常八小时工作时间外,还配合参与值班,已经成了执法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从江苏省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截至今年8月,全省各地共有执法无人机126架、视频监控前端探头2221个、雷达监控前端探头58个,渔政信息化建设提升明显。长江江苏段近1200公里洲岛岸线、3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秩序良好,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显现。
 
  胶囊关键词
 
  长江生态保护
 
  母子江豚频现,喜报长江生态环境向好
 
  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近两年来,不光渔民有了变化,“鱼”也在发生改变。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1年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与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公报》,这是长江流域首份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公报。
 
  《公报》显示,与2020年相比,常规监测采集鉴定鱼类72种,增加15种;鱼类体重均值为140.2克/尾,增加297.17%;区域代表物种刀鲚体重均值为77.6克,增加8.38%;资源密度分别增加114.09%和125.00%。五大湖泊采集鉴定浮游植物121属种,浮游动物123属种,底栖动物41种,鱼类65种,平均体重41.4克/尾,比2020年增加了19.9%,资源密度增加21.7%。2021年,我省3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的平均体重同比增加78.2%,鱼类多样性指数同比增加33.3%。
 
  “总的来看,长江江苏段渔业资源恢复得比较好,数量、规格以及鱼汛期都有所好转,江豚数量也恢复了一些,水生生物资源状况有所恢复,主要水体水质指标有所改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说。据悉,长江干流江苏段鱼类资源密度增加明显,指示性物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增加,代表性洄游物种长江刀鲚呈现出鱼汛期提前、规格增大、数量增多等特征。
 
  江苏省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段斌近日全程参加了2022年长江江苏段干流江豚科考,他介绍,此次科学考察江豚目击点位增加,“江豚种群繁衍趋势向好,在扬中雷公岛、扬州三江营、镇江保护区、南京潜洲等水域有发现‘母子豚’。”“江豚的增加,证明整个水域的总体环境良好。” 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体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徐跑表示,禁捕后水生环境得到改善,江豚繁育能力增强,小江豚的存活率也有所增加。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