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疫情的高峰期即将到来,受疫情影响医院也已经明显感受到其他非急性疾病门诊、住院就诊量开始下降,例如一些非急症的择期手术患者就不来了,这也从某种程度缓解了医院的压力,除了保障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之外,医院可以协调更多科室资源来应对发热患者的激增,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症新冠患者救治。”
近一段时期以来,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大幅度增加,因而不少医务人员也因感染新冠无法到岗,医疗机构供需矛盾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医疗机构如何通过分级诊疗、互联网就诊等方式分流患者成为能否“闯关”成功的重要因素。
医院应急医疗队伍待扩充
在12月20日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进一步强调要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多平台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增加相关药品供应,迅速分流轻症患者,扩容重症救治资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危急重症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教授12月20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疫情的高峰期即将到来,受疫情影响医院也已经明显感受到其他非急性疾病门诊、住院就诊量开始下降,例如一些非急症的择期手术患者就不来了,这也从某种程度缓解了医院的压力,除了保障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之外,医院可以协调更多科室资源来应对发热患者的激增,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症新冠患者救治。”
方邦江表示,可以对一些包括内科等富余科室的人员进行快速培训,来扩充一线发热门诊、急诊人员的力量,有效形成可持续性应急医疗队伍的支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为了保证新冠患者急诊就医医疗安全,可通过医联体、专科联盟“大手牵小手”来实现特殊时期医疗救治的平稳过渡,以缓解技术力量不足等医疗压力。
对于发热门诊而言,除了保障充足的医务力量之外,药品的保障才是根本问题。上海发布日前在公众号上回应网友关切的发热门诊药品备货相关问题时称:“正在将发热诊疗药品向社区倾斜,确保满足居民发热诊疗就近就医需求。”
上海发布还提倡居民如果发现发热等症状时,可第一时间选择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基层医疗机构压力增大
上海西南地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徐敏(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来就诊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发热症状或家中备用退热药应急,退热药我们虽然还有一些备用,但是也已经开始拆零供应了,本来一盒两板,现在拆开一板一板提供,可以确保患者至少3天的用量。”
徐敏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发布提倡有发热症状的居民到社区卫生中心就诊得到了热烈的响应。“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1~11月只接诊过7个发热病人,今天来了30几个阳性的发热病人。”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线医务人员的压力确实比较大。”
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人手紧张问题,但徐敏表示,目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后,为关心关爱好医务人员,我们目前仍要求其居家。“我们有些同事,考虑科室工作繁忙,症状稍有缓解就想来上班,但是我们还是要求他们等基本康复且核酸或抗原转阴后再返岗。”他表示。
针对目前基层防疫的挑战,徐敏表示,一方面是人员不足的压力,但目前正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是药品储备待落实。“我们预计感染高峰可能会在下半周来临,如果再有医务人员持续感染,人力不足将会是问题。”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另一方面,目前药物储备向社区倾斜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徐敏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近200名在岗人员,医生占比约三成,需要负责日常门诊、卫生站点、100多名住院病人及近10万辖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服务。“我们希望是大家可以有序地阳,但这也是防不胜防,很多医务人员是被家属感染的,倒不是在工作岗位上感染的,我们目前是采用了一级+防护。”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药物储备方面,徐敏表示,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前按照半个月的库存来备货,目前还是能够保证给前来就诊的患者用药。
因此他建议,如果不是特别高热的患者,比如38.5度以下,也不用非得使用退烧药,可以多喝水观察一下,症状如果减轻了,就不需要服退烧药,把紧张的药物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徐敏还特别指出,在经历了上海今年上半年的疫情之后,更多的慢性病患者已经提前备好了足量的用药,这也使得此次感染高峰来临之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出现慢性病患者配药的挤兑。
“我们上周最高峰的门诊量达到2400,昨天周一最繁忙的门诊量已回落到1500左右,这说明居民都已经提前预计到疫情高峰的到来,先把药提前配好了,也防止在感染高峰来临时,发生大面积的交叉感染。”徐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