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岸上春光 创崭新生活:走进当涂县湖阳镇西湖社区感受退捕转产渔民新生活,长江禁渔对于长江生态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依靠长江生活的渔民而言,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退捕渔民上岸后生活出现了哪些变化?在转产就业过程中又是怎样转型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当涂县湖阳镇西湖社区,感受退捕转产渔民的新生活。
■向春保:从“摇摇晃晃”到“安安稳稳”
“刚上岸时,坐不惯软沙发,觉得蹲在板凳上更舒坦,吃不惯超市里买的鱼,总觉得湖里的鱼更新鲜。”当涂县湖阳镇西湖社区渔民向春保至今还记得头几年第一次在岸上过年时,一家人高兴、激动,又不自在的情景。为适应岸上的生活,一家人花了不少时间去磨合。
渔民的甘苦,说不完,道不尽。向春保黝黑的皮肤,便是最好的见证。他说,当渔民时,风吹日晒雨淋,挣三四年也抵不上一年亏的,“就是靠天吃饭”,以前在湖里的生活状态,向春保用“摇摇晃晃”来形容。
在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强力推进下,向春保一成不变的生活迎来巨变——上岸。一家人搬进西湖社区一处安置房中。吊顶白墙取代了渔船的漏风顶棚和桐油木板,铝合金门窗替代了渔船上的透气小窗……这样一套75平方米的新房子,给向春保拮据的生活带去了新的希望。
“真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光是搬进新房子,有困难只要找社区的党员干部,他们都会帮我们解决,这日子一下子就安稳起来了。”向春保说,湖阳镇政府为像他一样的渔民建造安置房,设立公益性岗位,争取相关政策帮扶。借这次机会,如向春保一般的老渔民们都开始了新生活。
■马五一:从“靠天吃饭”到“干事创业”
“虽然和水、和鱼打了一辈子交道,但上岸养鱼养蟹还是头一遭,对养殖方面的技术了解还真不多,经过专家指导,才慢慢上了路子。”年近五十的马五一一家祖祖辈辈都是渔民,对他们来说脱下打鱼的“蓑衣”,穿上养殖的“水裤”,是一种全新的尝试。2020年马五一夫妻俩上岸后,住进了安置房,又在“捕转养”基地承包了25亩水面养鱼蟹,几年来,夫妻二人通过这小面积的养殖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捕鱼讲窍门,很多时候要看天气、看运气、看环境,就是靠天吃饭,而养鱼靠技术,可以通过学习经验、勤劳刻苦有一个好收成。”马五一说,上岗前就参加了县、镇免费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初步掌握了鱼蟹养殖技术。上岗后,“捕转养”基地还有工作专班,配合社区的党员工作小队,给每户退捕渔民安排一名技术人员,在塘口消毒、苗花选择、饲料喂养、病害防治等方面手把手地给予技术指导,不收一分钱的服务费,自己的养殖技术得以逐步提高。
“过去起早贪黑,到处漂泊,风险也大,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现在有了一份小产业,虽然辛苦但收入稳定,水塘里养了虾、白鲢、鳜鱼、螃蟹,一年到头都有的卖,日子很有奔头!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在最初‘捕转养’阶段我们还申请到了10万元创业免息贷款,每亩水面还补贴了600元,水塘周边的基础设施也都建得很好……”“辛苦且充实,关键是日子安稳。”这是马五一夫妻俩生活的写照,也是众多退捕转养老渔民的日常。
■向小红:从“捕鱼捞虾”到“禁渔禁捕”
56岁的向小红在湖上“漂”了几十年。如今,他已开始了新的生活——身着工作服,再次登船,昔日“捕鱼人”成为“护渔员”。
向小红是湖阳镇西湖社区地地道道的渔民,从小长在湖上、活在江中,捕鱼是唯一的日常。“捕鱼讲究两头‘摸黑’,过去几十年,几乎每天凌晨4点起床,6点放渔网,中午就在船上做饭吃……”靠着打鱼,向小红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大多数时间都在船上。“运气好点,一年下来一家人卖鱼能收入六七万元,但太苦太累。”回忆过去的生活,向小红有不少辛酸与无奈。
现在,如向小红一样,湖阳“靠水吃水”的人们,都开始了新的营生。不再当渔民,向小红也没离开运粮河,他与西湖社区签订了相关协议,成为一名护渔员。2021年以来,他每天在岸上徒步巡查,不定时随渔政执法人员一起巡湖,一旦接到违规捕捞的举报,即使是在晚上,他也会到湖上去配合相关部门执法。
有行船经验,又熟悉石臼湖水域航道,向小红说:“很幸运变了一个身份,还是可以和石臼湖这个老朋友打交道,这么多年,从湖里拿走了一些,现在也能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