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倡导平等、人性化的社会价值观,减少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压迫。只有在这样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逐渐消除社会矛盾,并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和尊严。
城管形象扳回一局。面对马路边占道做饭的农民工,城管接到举报后非但没有驱赶,反而还夸工人做得香。要不是有现场视频为证,很多人都难以置信,城管还有这么执法的?
近日,河南郑州金水区综合执法局文化路中队女城管张珺,因为一次柔性执法获得全网点赞。当地有人举报称发现工人占道做饭,张珺便前往事发地了解情况。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工人的车停在马路边,燃气罐、蔬菜、水桶、做饭用的工具还有垃圾,凌乱地摆在一旁。据现场做饭的工人称,他们一天只有13元伙食费,去哪里都不够吃,没办法才在路边做饭。
女城管看到眼前的一切,举着手机拍了下来,但是她并没有告诉工人占道被举报的事情,而是热情地与工人攀谈,还夸师傅做饭真香。事后张珺对自己的选择性执法表示检讨,说当时只让他们把工具往台阶上收一收,没有彻底清理路面,也没有让他们离开,因为确实不忍心这帮大叔没地方吃饭。
视频截图
虽然张珺自己说,她没处理好举报,没有将干净的街道还原,是需要检讨的选择性执法。而在大家眼中,这是一次有温度的人性化执法,点赞都来不及。毕竟,以往“城管”作为主角出现在新闻里,多半负面偏多,类似一幕比较少见。
比如,同样是在路边吃饭,去年六月,福建厦门湖里区某工地的农民工,就曾是城管驱赶的对象。骄阳之下,一群农民工刚干完上午的活,趁着中午这段休息时间在路边吃饭。每个人简单的一个饭盒和一壶水,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却成了城管眼中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的景象。
当时,执法的城管完全不顾工人的质问:“我们去哪里吃饭?”,坚持让他们离开。双方发生冲突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可官方事后也只是反思执法方式,说会以文明劝导为主,对农民工在马路边吃饭的行为,是绝对禁止的,称这对城市的形象不好。可是,但凡有条件选择,谁愿意在马路边吃饭呢?
如果在路边吃个饭就影响市容市貌,让这个城市不美丽了,那对比之下,在路边占道做饭既不安全也不卫生,岂不更是城市“污点”了?张珺要是让这些做饭的大叔把现场打扫干净,搬去偏僻一点的地方,其实也不算超出工作范围的执法,但是她没有。张珺事后也说,这些工人只是短暂停留,现在有工程的时候才在这里。可能在她看来,在路边临时做个饭,并没有破坏城市秩序和环境。这份同理心和“选择性执法”,难能可贵。
一直以来,城管的一些执法行为,被人诟病简单粗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只负责驱赶,而无视小商小贩和农民工的难处。如果占道做饭影响了市民通行,看上去不雅观,那么执法人员除了要求他们撤离之外,能不能同有关部门协商,提供场所给他们做饭呢?如果提供不了替代方案,农民工没有其他选择的话,那就要掂量一下,让人能吃上饭和保证城市路面时刻的干净整洁,孰轻孰重。
张珺的柔性执法被大众赞扬,不仅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城管的另一面,也是人们希望,这样的执法方式能够常态化,不论在哪个城市,不论前来执法的是谁,只要是在这个城市需要一席之地的人,都能被很好地照顾到。城管不是为了城市的面子,强制路边吃饭的农民工找个不显眼的地方躲起来,而是认真了解他们的难处、包容他们的存在,想办法为他们解决问题。
近来,多地城管局都发布了“‘柔性执法’为人民、助燃城市‘烟火气’”的相关政策。相关宣传报道里提到一些细节,比如,对在非指定地点经营的商贩,执法人员撸起袖子主动帮助搬运货物;遇到因燃气使用不当突然着火的小摊,执法人员奋不顾身冲在一线帮助灭火,强调要“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新思路”。如果这些人性化的举措真能推广开来,城管执法时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文明城市就指日可待了。
文明城市不仅仅是烟火气,更是要有人间温情。外来的城市建设者也是城市的一员,也有资格被善待。像张珺这样,用一句“真香”拉近距离,认真聆听工人的难处,在允许范围内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变驱赶、处罚为服务,这本就该是城管应该做的工作。张珺被点赞再次说明,温情执法的场景才是城市最靓丽的“风景”,才符合人们对城管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