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课文《刘胡兰》“给你100块钱”被吐槽 究竟是挑毛病过了还是不严谨?因为按照现在社会的购买力来看,100块钱似乎做不了什么,在文章的共情和气氛的烘托上都不如原文当中的银元,最重要的是一点都不符合刘胡兰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刘胡兰》课本“给你100块钱”被吐槽#现在,全民都在挑教科书的毛病了。这个现象发人深省!从插图,到古诗词,到历史人物,再到现在的文字表达……教材问题一直被大家密切关注。除了个别教材的问题,是不是也有一些人在挑毛病过了?
100块钱现在看起来不算多,但在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也不少。毕竟国家经济发展了,物质财富巨大,钱也不是钱了。可能教材编写者认为写100个大洋的时候,很多孩子不明白大洋是什么。用钱代替大洋或银元,更容易让孩子理解。但是现在,100元很容易让人理解为100元,真的好像少了。但对于主人公刘胡兰来说,无论你给她100块钱,还是1万块钱,她都不会背叛自己的信仰。这主要体现的是刘胡兰的精神,而不是钱的多少。你们,说呢?
再起波澜!经典课文《刘胡兰》回归教材,却因细微改动引众人不满
这篇教材重返小学语文的课本本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却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了端倪,
原文这里所采用的词语是“一百银元”,如今却被替换成了“一百块钱”,这让很多网友觉得这一改动属实是非常的没有必要。首先,银元就是我们俗称的“大洋”流行于我国清朝以后的一种钱币。在当初那个年代很多人可能都见不到银元,一块银元就能换来许多大米解决全家的吃饭问题。
如今将银元换算成了现在社会的金钱单位,很容易对认知浅显的小学生们造成歧义理解。因为按照现在社会的购买力来看,100块钱似乎做不了什么,在文章的共情和气氛的烘托上都不如原文当中的银元,最重要的是一点都不符合刘胡兰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100块钱读起来似乎有一些太过现代化,而且换算成当下的钱币来看,100银元相当于三万多左右。
但是也有网友提出,课文能重返教材已经是一件非常让人值得高兴的事情了,也许编辑组并没有考虑的那么多,而是希望孩子们在自行阅读的时候能够更加的透彻理解,等到阅读结束之后,让老师上课的时候多加讲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