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德院士:在钻研科学的道路上我能吃苦并会不断学习
发布时间:2022-10-02 07:28:21|来源:扬子晚报|作者:

 

 
 
 
 
    “所以我一直想,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为国家作贡献。”即便已过耄耋之年,贲德依旧紧跟科技前沿的动态,最近还在研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
 
  山河披锦绣,盛世写华章。在全国上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
 
  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本报将刊发多位各行业杰出人物的专访。历史的年轮,镌刻着这些奋斗者的足迹,我们深信,他们身上闪耀的光点,将进一步激发亿万中华儿女的热情,更加信心满怀,意气风发。
图片
  追梦新时代,共祝祖国好!
 
  系列策划 李军 陈郁
 
  “您跟雷达打了一辈子交道。”“是,这一辈子也不会分开了。应该说和我个人生活密不可分,密不可分了……”
 
  从“中华神盾”驰骋大洋,到先进战机超远程打击,再到打造坚固的空防体系,负责探测预警、引导打击的雷达,是至关重要的核心设备。而正是在贲德院士和他的团队多年努力下,当今中国雷达的性能水平冲到世界前列。
 
  只要不出差,今年已经84岁的贲德每天仍会坚持到中国电科十四所上班。他的书架、书桌、书墙上,放眼望去,书名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雷达”。六十年来,贲德院士长期致力于雷达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他告诉记者:“当你努力做出新的突破和成绩,当你的成果能够得到应用并且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时,你就会有成就感。这一成就感又鼓励和鞭策着你,做出新的成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为了上学,
 
  他的艰难求学路
 
  他披星戴月“光脚跑步”
 
  1938年4月,贲德出生在吉林省九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当时中国东北三省还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黑暗统治之下。幸运的是,他上小学的时候,家乡已经得到解放。“我的家乡1947年得到解放的,解放后我上的小学。”贲德小学毕业后,就被保送到县城里唯一一所初中读书。尽管学费可以减免,但他家离学校20里地,住校的话可以减免住宿费,但还是要交7.5元伙食费。
 
  “那时候家里很穷,哪有7.5元?”贲德说,“我父亲说,能不能念,你自己决定。他的意思是,你如果不住校,就能继续上学。”这点困难没有打消贲德的上学信念。十几岁的他,每天往返40里,披星戴月,跑步上学。天还没亮,他就得离开家往学校跑,没几天时间,就把母亲给他做的鞋磨了个洞。家里没钱买鞋,后来,他干脆在出家门后,就把鞋脱下来,光着脚往学校跑,快到了再把鞋穿上。不仅如此,他还必须要在白天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住并完成作业,因为跑回家,天就黑了,家里没有电……但他说,只要有机会读书,再苦再累也不怕。
 
  到了高中,学校就有了助学金。1957年,贲德高中毕业,考上著名的“哈工大”。他说,自己的大学也是完全靠着助学金念下来的:“所以我一直想,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为国家作贡献。”他当年的人生目标是:学得文武艺,服务新中国!在学校,即便是周末他也会在图书馆一直呆到晚上。五年后,他被分配到现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这里恰是新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贲德要在这里,开启他的“传奇人生”。
 
  他与雷达的故事
 
  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让祖国的“眼睛”看得更远
 
  在北方深处的某大山上,一座八层楼高、两个半篮球场大的巨大建筑。那里山高荒凉,与世隔绝。贲德在那里奉献过最好的青春年华。1964年,贲德就开始承担当时最先进的雷达——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的课题研究。1970年起,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贲德主持和参与了7010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研制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历时8年。“在山里住的是部队营房,没有床,只能把砖摞起来,上面铺一块板睡觉,吃穿也很艰苦。海拔1500米,夏天山洞里潮湿闷热;冬天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冷风吹到脸上像针刺一样。”但他不怕苦,因为他满脑子都是雷达,“当时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有这样先进的雷达,我们要从原理上学起,详细技术细节,完全靠自己探索,这个是很难。”当时计算用的是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运算步骤很多,所以要不断地摇手摇计算机。当时,在那里的还有上百位工程师:“有搞天线的,有搞发射机的……每个系统都是专人来做。” 在艰苦的条件下,1978年,十四所终于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部大型预警相控阵雷达。中国的天眼,向广阔的天空足足延伸了数千公里。
 
  机载脉冲多普勒(PD)火控雷达,擦亮“战鹰之眼”
 
  1980年,听说领导又让自己研制最先进的机载脉冲多普勒(PD)火控雷达,贲德一度很是犹豫。他坦率地说:“当时甚至想吃老本算了,不一定接这个硬骨头。”当时,飞机上的雷达只能往上看,看不到敌人的低空飞行目标。因为雷达下视的时候,地杂波信号要比任何目标的信号都强得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世界领先的脉冲多普勒技术。
 
  中国也想过从外国购买,但这种重量100公斤,体积0.1立方米的雷达要价1000万美元,相当于1吨多黄金。“而且还附加了政治条件。说白了,人家根本就不想卖给你,完全受制于人。这事很气人!”贲德下决心一定要成功。
 
  这10年,贲德没有休息天,大年初一都在工作中。他说,拼尽全力要掰断别人勒紧的手腕,为中国人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最后两年试飞,贲德白天跟着飞机,以便发现问题,连夜回去改。第二天接着飞。1989年,机载脉冲多普勒(PD)火控雷达样机试飞成功。这一雷达的诞生,一举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时任国家领导人用“争气”这个词评价这部机载雷达。“他知道这个事做成了,就打电话来祝贺:别人不卖给我们,现在靠自己力量把它搞出来了。你们搞了一部‘争气雷达’!”贲德本是个爱运动的人,几乎无球不会,每天清晨起来跑步3000米,这一习惯坚持了多年。然而就在PD雷达通过国家鉴定的第二天,他就住了院。患了心肌炎,心脏每分钟早搏20多次,在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直到5年以后,贲德的病情才基本治愈。
 
  PD雷达的诞生,打破了外国的长期封锁,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
 
  他对未来的期望
 
  普及科学知识,要从孩子抓起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雷达事业已经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进发。贲德和他的团队正瞄准性能更先进的第三部雷达奋力攻关,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祖国的双眼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2004年起,贲德开始主持一种新雷达研究课题。这种雷达,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都在搞,但是都处于研究阶段。
 
  即便已过耄耋之年,贲德依旧紧跟科技前沿的动态,最近还在研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学习怎么行,新东西不断出现,你不学就没有发言权。”贲德说。此外,贲德还不断投身科学普及公益事业。这些年,他跑遍了江苏省的各地,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记者上一次见到他,是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方兴分校的“开学第一课”上,他以“雷达”为主题,深入浅出地上了一堂课,还不忘叮嘱孩子们要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向,将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他说,自己有一次去做讲座,到场的同学们后来反馈说,他们原来都想当明星,现在他们的想法变了,都想当科学家:“从这个事情上,我想,普及科学知识,还是要从孩子抓起,一定要让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研究雷达60年,贲德始终在逆水行舟,他说自己没什么过人之处,最大的特点就是肯吃苦。“我唯一的特点就是能吃苦。不管干什么,不管条件多艰苦,我都可以适应。对我来讲,解决问题的笨办法就是花力气、下功夫,这样才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中国的科学家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首要条件。”贲德说,近年来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其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已经日益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句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年轻人的眼界比我们那时开阔,但如果想有大作为,他们首先要有吃苦精神,再一个,不要好高骛远,同时还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