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大足石刻 也欢迎更多文物保护人才加入
发布时间:2022-12-24 10:24:46|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陈卉丽
 
 
  我们用了近3年的时间,采用多学科联合的方式,对千手观音造像进行全面体检。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探测、激光拉曼测样、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20多种检测手段齐上阵。在当时,把X光探伤等技术用于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在国内尚属首次。
 
  过去,文物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够系统、科学。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文物病害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文物医生”,我从业已经27年,“医治”过不少文物“患者”。其中有一名“重症患者”,就是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
 
  800多年的风雨沧桑,让这尊造像伤痕累累,凭借肉眼就可以看见岩体风化,手指残缺、断裂,金箔开裂、起翘,彩绘脱落、起甲,等等,共有34种病害。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造像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
 
  我们用了近3年的时间,采用多学科联合的方式,对千手观音造像进行全面体检。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探测、激光拉曼测样、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20多种检测手段齐上阵。在当时,把X光探伤等技术用于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在国内尚属首次。
 
  最终,我们制定出治疗方案,历时8年让造像恢复了“健康”。8年间,团队成员每天站在脚手架上,面对冰冷的石壁,嗅着刺鼻的材料味,再热不能吹空调,再冷不能烤火炉,克服了冻疮、蚊虫叮咬、化学试剂过敏等折磨,科学、严谨、精细地从事着修复工作。
 
  这个工程,成为大足石刻科技保护的标志性成果。
 
  过去,文物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够系统、科学。对文物表面的病害,我们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大致了解,但文物有没有“内伤”,原先只能凭借经验判断。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文物病害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在实施修复前,我们还可以借助3D打印技术,开展文物虚拟修复,优化治疗方案。在修复过程中,科技更是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利用激光清洗技术治疗文物表面霉斑、水渍等“皮肤病”。此外,我们还利用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文物保存状况,统一管理文物的各类信息档案数据,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文物保护工作仍面临许多挑战。
 
  原先简单的“病情”已经治疗了,留下的都是“硬骨头”,文物病害叠加,治理难度加大,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的支撑作用。
 
  大足石刻有5万余尊造像,如今已经进入高速风化期。建设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刻不容缓,要留得住“练得好功夫,耐得住寂寞”的年轻人,实现精神与技术的“传帮带”。做我们这一行,除了要有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文物保护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文物守护者。
 
  我们在文物保护事业上取得的成绩,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大足石刻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欧亚等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开展了广泛交流合作。在交流中,大家互相借鉴各自好的经验做法,这也开拓了基层文物工作者的视野。(陈卉丽)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