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择一事终一生展现医者大爱
高琪(左一)在进行技术培训
谭庆云
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了10位2022年“最美医生”的先进事迹,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高琪榜上有名。
“我庄严宣誓,自觉维护医学的尊严和神圣。”当一个个医学生宣读起誓言,意味着一生都担负起了对生命的承诺。今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扬子名医团推出了《医生誓言,一生誓言》微视频,一起从誓言中来聆听医生执着的坚持、锲而不舍的奋斗和救死扶伤的精神。对于医生这个职业,从医五六十年与刚踏入职场的“小年轻”也有不同的感悟,但从他们的叙述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择一事,终一生”的坚持与“医者大爱”的情怀。 实习生 蔡雨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全国“最美医生”、防疟先锋高琪:
“从3000万到0,我很自豪!”
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了10位2022年“最美医生”的先进事迹,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高琪榜上有名。今年70岁的他,一生都在为消除疟疾而努力。中国有3000年疟疾流行史,年发病病例曾超过3000万,2021年6月30日,中国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从3000万到0,高琪说其中有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他觉得非常自豪。
疟疾曾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高琪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学习期间,他就对课本上一个例子印象深刻,因为疟疾,一个300多人的村庄,只剩了几人。1983年他从学校毕业时,全国仍有300万疟疾病例,“我当时就有个梦想,要把这个数字降到0”。
高琪是国内最早直接从事疟疾现场防治的专家之一。每年夏天疟疾流行季,他都会深入乡村蹲点,白天挨家挨户进行疟情调查,夜里通宵达旦在农民坑头甚至猪圈捕捉蚊子、研究蚊子种类、密度和生态习性,并以自己身体作诱饵进行蚊媒监测,以观察蚊子活动情况。一次,他一夜就捕捉了200多只吸血蚊子标本,身上也因被蚊虫叮咬,过敏红肿。在江苏省血防所,经他指导建立的养蚊室蚊种传代已达600多代。
高琪采用新的按蚊基因鉴别技术,首次在中国以外发现嗜人按蚊的存在,打破了嗜人按蚊仅存在于我国的传统观点;采用新的抗药性恶性疟基因鉴别技术,为排除我国首例报告的“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提供了关键的实验室诊断依据。2010年以来,高琪全程参与国家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高琪和专家团队结合疟原虫特性,总结了以“线索追踪,清点拔源”为核心的“1-3-7”消除疟疾新策略。该策略自2013年起在全国推广,2015年成为国家消除疟疾策略。最终,2021年6月30日,中国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
目前,这份策略已被世卫组织作为消除疟疾的“中国方案”纳入消除疟疾技术指南向全球推广应用。
作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为数不多的重症疟疾救治专家,高琪多次受卫生部委派赴内蒙古、宁夏、广西、四川等地指导重症恶性疟救治,成功挽救超过300位恶性疟危重病人的生命。累计培训来自50多个国家的1700多名学员,先后赴20余个疟疾流行国家进行技术培训并指导援非疟疾防治中心建设。
2013年,高琪到了退休年龄,但为了消除疟疾这一目标,他退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高琪说:“尽管我国从2016年后就没有本土疟疾病例,但全球每年仍有几亿人感染疟疾,几十万人死于疟疾。我国每年有几千例境外输入的疟疾病例,消除疟疾,永远没有松口气的那一刻。”
“岛医”谭庆云
70岁了还没下岛,这份工作会继续干下去
2019年,扬子晚报拍摄的视频作品《岛医》,记录了乡村医生谭庆云在宿迁唯一的村岛——戴场岛划船行医,守护173户渔民半个世纪的故事。在当年的医师节,央视新闻推出了《看了这些视频,你会明白为什么医生值得尊重》,扬子晚报拍摄的《岛医》,就是其中之一。
3年后的今天,扬子晚报再次回访岛医谭庆云,已经70岁高龄的谭庆云仍然没有下岛,一个药箱、一艘小木船,岛医谭庆云守护小岛的日子,还在继续。
戴场岛坐落于宿迁市湖滨新区的骆马湖水域,主岛面积90亩,有居民170多户,常住人口仅200人左右。1952年出生的谭庆云,17岁就与小岛结缘,跟着一个下放知青学医,开始为岛上的居民看病。岛上居民手机里都有他的电话号码,每位居民有些什么病,他心里也有个“病历本”,门儿清。守护小岛居民的日子风里来雨里去,没有白天黑夜,也没有周末假期,村民们随喊随到,大病小病急病慢病,什么病都看。有时候患者自己到不了卫生室的,一个电话,谭庆云就带着药箱,划船出诊。岛上生活艰苦,收入也很微薄,但老人坚持下来了,几乎没怎么出岛,“我2012年退休,到今年又干了十年啦!”在电话中,谭庆云也感慨道。
在被扬子晚报与央视介绍给全国之后,各方采访的要求也纷至沓来,当被问及有没有种成为明星的感觉,谭庆云连连说:“不至于,不至于。”对他来说,小岛平淡的生活还在继续中。谭庆云表示,小岛上几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抢救大事件,岛民以老年人为主,慢病多,开药挂水,都很日常。今年天气特别热,需要出诊的日子会更艰苦,一两公里的水路,摇个桨,满身是汗。“南边鱼塘有个80多岁的居民老慢支,来不了卫生室但问病情需要挂水,我就划个船上门去;还有居民中暑了,接到电话就赶紧出门,降温的各项措施给用上……”
谭庆云告诉记者,他今年70岁了,但身体还能撑得住。以前得过腰椎间盘突出做过手术,现在还会有腰酸腰疼,除此之外,没有大碍。对于医生这个职业,谭庆云没有豪言壮语,“一辈子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但渔民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这份工作,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我会继续干下去。”
年轻医生这样说
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医学的敬畏与热爱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主治医师 王亚洲
今年是王亚洲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第二年,辗转各个科室培训学习,了解各个科室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间,他也参加了医院的门诊分诊工作,保障疫情期间患者的有序就诊。
说起这一年来的体会,王亚洲感悟颇多。“临床医生要具备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王亚洲说,“医学技术和药物治疗的手段日益更新,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不断更新自己对疾病的理解及对治疗方案的认知。”在过去的一年里,他逐渐适应了临床工作的快节奏,也逐渐在临床工作及理论学习间找到了平衡,“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医学的敬畏与热爱。”
最开心的 是看到患者出院那一刻
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 乔帅华
1992年出生的乔帅华,今年是当医生的第二年,同时在读博士后。第一年工作尚有些许新奇,些许慌乱,但“医龄”两年,乔帅华现在做本职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了。
第二年工作,乔帅华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感悟。第一年工作的时候,乔帅华认为,身为一个医生就要治疗好病人,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但是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她对“有时治愈”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有许多病人是无法治愈的,因此从病人身心两个方面去治疗显得更加重要。她觉得,最开心的时候是看到病人出院的时候。她表示,以后,她还会在医生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用自己的一点力量 守护万家灯火
南京鼓楼区宝塔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 郭嫣嫣
郭嫣嫣曾经在2020年初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奋战在抗疫一线,在日常工作中,她要参与门诊、慢病患者管理,还要统筹协调人员及物资等防疫工作。郭嫣嫣和她的丈夫都是医务工作者,经常加班加点,一旦疫情暴发或散在疫情出现的时候,工作到深夜是常事。“但我一想到能够用自己的一点力量守护万家灯火,守护一方平安,就特别有获得感和成就感。”郭嫣嫣表示。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