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四川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指出:过去五年GDP超5.6万亿元
发布时间:2023-01-12 11:33:24|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作者:申娟子 李菲菲 魏捷仪 李霞 刘飞 陈煦阳
 
 
 
   过去五年,四川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举全省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如期打赢脱贫攻坚四川战役,圆满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的三河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揪心牵挂的“悬崖村”群众易地搬迁过上了幸福生活。
 
1月11日,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省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大会审议。报告提到,过去五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超过5.6万亿元,稳居全国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预计分别增长7.1%、8.8%,达到4.33万元、1.86万元左右。202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确保总量突破6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715亿斤以上。

过去五年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四川战役

全省GDP超5.6万亿元
 
报告提到,过去五年,四川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本届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新时代四川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超过5.6万亿元,稳居全国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5万元。成都跻身全国超大城市之列,成为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全部超过20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7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市场主体总量达到826万户,净增300万户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预计分别增长7.1%、8.8%,达到4.33万元、1.86万元左右。
 
这五年,集中攻坚打硬仗,聚焦聚力抓大事,化危为机开新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举全省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如期打赢脱贫攻坚四川战役,圆满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的三河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揪心牵挂的“悬崖村”群众易地搬迁过上了幸福生活。
 
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抓住机遇办成一批奠基未来的大事,全省经济版图发生格局性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1位升至第9位。进出川大通道增至41条。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开行1482列。
 
创造和转化优势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迈出坚实步伐。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算力排名全球前十的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序列。命名39个天府旅游名县。
 
以前所未有力度加强保护和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趋势性好转,生态大省优势地位更加凸显。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稳定在九成左右,成都被誉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高标准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获准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4座大型水电站全部建成。
 
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力维护安宁祥和社会环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打赢森林草原防灭火翻身仗。“9·5”泸定抗震救灾展现了新时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式英勇壮举。“三重一大”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2022年

700个省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137%

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120万户
 
刚刚过去的2022年,面对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多条战线作战的严峻形势,全省坚决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实施“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攻坚行动,全省经济运行走出一条震荡下行到快速回升的坚强曲线。
 
超常举措稳住经济大盘。打出稳增长30条、投资7条、工业14条、消费6条、财税10条等政策“组合拳”。700个省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137%。推广工业企业“防疫泡泡”生产模式。“商务包机”组团出海抢订单拓市场,全力保障外贸企业生产经营。
 
多措并举稳市场主体。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超过1700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149亿元,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20万户。
 
想方设法稳就业稳物价。出台“稳就业15条”“青年就业创业13条”等政策措施。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性岗位22万个。2600多万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化危为机补短板增优势。首次启动能源保供一级应急响应。重新编制电源电网规划。开工建设世界最大的雅砻江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
 
今后五年

经济总量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

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

今后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万亿元、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工业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国;粮食产量提高到730亿斤以上。
 
第一,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倍增计划,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个优势产业营业收入翻番,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计划,开展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五年行动,打造“地标”产业。实施“贡嘎培优”和“珠峰攀登”计划,培育一批千亿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第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实施城市更新和新型城市建设工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中心城市周边,加快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的近郊卫星城。高水平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区和4个省级新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建设农业强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构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盆地丘陵以粮为主发展区、盆周山区粮经饲统筹发展区、攀西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区、川西北高原农牧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区。打造30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1000个国、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第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实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增强中心镇(村)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建立产业园区带动模式,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五,构建“五区共兴”新格局。做强支撑更有力的次级增长极,支持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建设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加快补齐突出短板,更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更好更快发展。
 
2023年
 
协同推进248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
 
启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
 
报告提出,202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突出双核联动、双圈互动,协同推进2023年度248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启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一中心一方案”支持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
 
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支持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着力推进700个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四向八廊”对外通道建设,构建内部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推动5G、千兆光网等规模化部署。释放新型城镇化投资潜力,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200个、棚户区6.7万套,加装住宅电梯4500部。
 
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落实国家实验室专项支持政策,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四川,推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大科学装置开工,布局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
 
申建天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创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扎实办好年度30件民生实事。启动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高标准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加快省文化艺术中心、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精心筹办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