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差别很大,导致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水平各有差异,必须通过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资源分配、协调发展。从实施情况看,越来越多资金流向欠发达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有力推动地区间财力均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保障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这笔资金被用于促进地区财政均衡、公共服务均等化,跟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不久前,《国务院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作为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舱石”,中国转移支付有哪些制度安排?多年来实施效果怎样?如何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地方“收不抵支”说法不靠谱
近期,网上对地方财政运行有一些说法,如“多数省市收不抵支”“少数省市‘养’全国”等。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类似说法不靠谱。
首先要明确,所谓“收不抵支”中的“收”包含哪些收入。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下级政府的上解收入。
分析地方财力,需要考虑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体情况,不能仅考虑本级收入,还要看转移支付等其他收入。其中,转移支付是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
什么是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无偿拨付的资金,包括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它主要用于解决地区财政不平衡问题,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2022年为例:当年中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为20.6万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0.9万亿元,只占一半左右;当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则达到9.7万亿元。再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约1.2万亿元,当年地方收入总量约为21.8万亿元。
再看“支”。在上述收入基础上,收支相抵情况如何?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2.5万亿元,可以说“收支总量相抵”。同时,地方财政赤字为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可见,所谓地方财政“收不抵支”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规模提升、结构优化……转移支付资金,已成为地区财力均衡和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舱石”。
《报告》显示,近年中央财政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从资金规模看,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到10.06万亿元。从支出结构看,为增强地方财政统筹能力,不断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
今年,转移支付资金继续为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平稳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据了解,截至8月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55万亿元,具备条件的都已经下达完毕。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中央财政将约4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纳入直达机制管理。1—8月,已经下达直达资金3.83万亿元,除部分据实结算项目外已全部下达,占2023年直达资金总规模的95.1%。在资金使用方面,除由地方统筹用于支持清算上年退税减税降费外,各地已形成支出2.37万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资金的69.2%,快于序时进度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