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我从铁道战备舟桥处调到周口地区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当时,周口地区经济委员会的工作职能职责是负责全区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制定、企业监管以及重大项目推进的重要政府部门,其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回眸20年改革开放历程,周口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通过招大引强和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延链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周口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制造能力逐步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工业经济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更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周口工业制造领域发生巨变,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工业经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工业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加速迈向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新的历史阶段。
一、周口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
周口位于河南东南部,豫东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悠久厚重,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是中华文明传承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三皇故都 文化圣地”。全市国土面积1195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120.6万人。周口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老子为道教鼻祖,所著《道德经》流芳千古;东晋太傅谢安、文学家谢灵运,现代民族英雄吉鸿昌,历史名人袁世凯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口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基本处于手工作业的落后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周口上下坚持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企业规模快速扩大,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产业为支撑,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90.0:3.0:7.0,改革开放后,周口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5.9:20.1:14.0。2003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2007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再次调整为“二三一”。2012年产业结构首次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周口认真贯彻中央加快中部崛起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量加速扩张,工业化率逐年攀升,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明显加大,各县工业园区发展初具规模,产业特色逐步显现,城乡面貌显著改变,处处呈现生机勃勃。建国初期的工业总产值2340.5万元,1978年工业增加值1.86亿元,2000年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36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经济质效并进,工业作为“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工业经济总量由2010年的全省第13位攀升至2022年的全省第4位。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2023年全市规上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3%、21.4%、3.9%,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0.3%、28.7%、22.1%。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2012-2023年年均增长9.2%。
当中国奋力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时,周口也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试探摸索、风雨兼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点到群,一次次起跳,一次次蜕变,实现了从贫弱单薄到龙头高昂、集群前行的震撼飞跃,筑牢了周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改革开放后,周口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调整、提高等阶段,工业企业的规模从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行业从零散到集中,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食品肉类加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格局。
第一阶段(1978年-1990年):改革开放工业发展启动时期,潮涌热土展宏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市认真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深入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对轻重工业在政策和方向上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对工业的投入力度,全市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八十年代,无论从固定资产、销售收入或实现利税来看,国有工业均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80至1988年间,国有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增长了134%,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增长了102%,国有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72%,企业平均销售规模增长了133%,国有企业创造的利税总额增长了95%,企业创造的平均利税规模增长了69%。当时国有企业的比重远处于领先地位,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有企业不仅产值和利税增长较快,而且亏损也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亏损额同利润额的比例长期低于10%。1991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集体工业企业高出56%,国有企业职工人均创造的利税额,比较集体工业企业高出158%,国有企业职工人均上交利税费总额,比较集体工业企业高出220%。政府对乡镇、三资企业实行了优惠政策,包括“三减两免”的税收优惠和定价、投资等方面的自主权,乡镇、三资企业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其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的基数远远超过乡镇和外资企业,因此增长速度略低于其它类型企业。
第二阶段(1991年-2000年):市场经济工业发展加快时期,工业腾飞正当时。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此导致了明显的“二元”分化特征。从整体工业来看,企业的规模结构更为趋向小型化,生产集中程度更为趋向分散化。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大大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获得了高速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国有企业的工业比重迅速下降,而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则迅速上升,已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个体私有企业的平均规模大大小于国有企业,从而加剧了整体工业的规模结构的小型化趋势。由于乡镇企业的统计数据存在浮夸,国有企业的实际比重容易被低估,其地位呈下降趋势却。1991年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为4.8%,1995年迅猛增长到了15%,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也从为1991年的不足5%增长为1995年的13.2%,国有企业所占的工业比重则从1991年的56%,下降为1995年的32%,集体企业所占的工业比重变化不大,仅从1991年的33%增长为1995年的35%。
1990年后,周口工业经过强力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轻工、食品、纺织、皮革、医药、机械、化工、建材为主,其他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农产品资源深加工成为立市产业、强市富民之路。2002年,全市全部工业60429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428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27 户,股份制企业104户,集体企业130户。三资企业54户。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轻重工业比例为74:26,从业人员54万人。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运行质量的提高。在2001 年全市GDP中,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二一三产业的比重为38.3:37.9:23.8。产业格局实现了“二一三”跨越后,2002 年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 36.7: 39.1: 24.2。第二产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第三阶段(2001年-2012年):开拓奋进工业发展战略时期,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铸辉煌。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发展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周口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兴工强市”战略作为周口发展的核心战略来实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期间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从曲线分布的低值34.2%一路升至2012年的历史最高峰50.5%。
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迎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周口全面贯彻发展新理念,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周口市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实施方案》、《中共周口市委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强调以“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决战工业、决胜工业”的理念,形成合力做大做强工业,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周口市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682.13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7.12亿元,同比增长19.7%。在全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0.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79.36亿元,同比增长14.9%;重工业完成167.77亿元,同比增长32.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型企业完成增加值240.67亿元,同比增长28.3%。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306.46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524.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95.9%,同比增长19.9%。全市32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为93.8%。全市三大支柱产业(食品、纺织、医药化工)完成工业增加值327.4亿元,同比增长13.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9.8%。全市46家高技术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3.41亿元,同比增长92.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8.5倍。三次产业结构为16.7‥45.1‥38.2,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83.3%,全市经济总量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具有较强特色优势的工业体系。
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见证着周口工业的跨越发展。2012年,全市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5个,总投资1357.5亿元,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24个,总投资976.7亿元,到位资金364.9亿元。转型升级的产业调整见证着周口工业的提质发展。围绕构建具有周口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军民融合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壮大了地方工业经济实力。
穿越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周口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点到群,一次次起跳,一次次蜕变,实现了从贫弱单薄到龙头高昂、集群前行的震撼飞跃,筑牢了周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2012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682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47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居全省第一位;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3.1亿元,同比增长25.1%,增幅居全省第一位;累计实现利润249.9亿元,同比增长23.6%,增幅居全省第二位。2012年,全市工业累计用电量3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45.2亿元,同比增长27.0%。
周口市工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是在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这正是跨越式发展思路的全面体现,又是推进工业化进程高速、高效必由之路,也是抓住后起发展机会,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途径。加快推进周口工业发展,必须坚持提高工业化比重和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两手抓,实现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协调发展,让更多人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丰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实践,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坚持三化同步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既是工业化促进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应有之意,又是克服发展工业遇到要素制约的基本途径。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要素投入是加快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抓园区、招大商、发展大品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加强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都是强化要素投入必须抓紧抓实的工作。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尊重市场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和“主力军”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化。凝心聚力深耕主责主业。紧盯完成全年工业稳增长的目标任务,推动工业继续保持全国城市“双第一”。以抓铁有痕的精神,持续抓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等各方面重点工作。强化市区协同部门联动。发挥好制造强市领导小组、市工业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等平台作用,统筹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力量,进一步巩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格局。汇聚资源提升发展能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将空间、金融、人才、创新、数据等各方面资源聚焦到优质企业和关键项目,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周口地区企业经济类型趋于多元化,活力不断增强。2012年末,全区拥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306家,比1978年增加1164家,大中型工业由1978年的2个发展到74个,包括城乡集体个体工业,全部工业企业达7万多家。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产值80亿元,比1978年增长20倍。199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295亿元,比1978年增长47.4倍,年均递增22.6%,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70.6亿元,增长35倍。1997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3.8亿元,入库税金达到3.87亿元,是1980年的56倍。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全区累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169532户,从业人员423518人,私营企业达到1861家。
(二)工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2012年,周口地区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食品、轻工、纺织、医药、电子、化工、建材、电力等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生产能力初具规模。先后有2000多个工业产品获省优、部优、国优,产品远销美、英、日、法、俄罗斯、东南亚、东欧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是食品工业涌现了以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河南宋河酒厂、河南四五酒厂、河南裕恒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企业。2012年,莲花味精集团味精产量达到12万吨,进入世界四强,单厂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食品行业利税状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产品出口东南亚、西欧、西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70%以上,该品牌被认为中华国产精品、中国公认名牌。宋河酒厂年生产能力达4万吨,是河南省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河南省工业企业十强,全国名星企业,宋河粮液跻身于中国十七大名酒。“金丝猴”、“球迷”系列奶糖初具规模,颇受消费者欢迎。
二是周口皮革畅销全国,并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河南鞋城皮革集团公司的主导产品“龙风”牌黄牛皮软面革及系列产品,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名牌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泰勇飞虹裘皮有限公司为全省出口创汇大户,占全省羊剪绒出口量的1/10,被评为全省台商独资企业先进单位,周口森亚鞋业皮饰有限公司森霸牌皮鞋销往北京、上海、武汉等14个省市,获消费者信得过最佳产品奖和销售状元奖,另外,赛潮皮鞋、马凯皮鞋、远达皮鞋、邦杰皮鞋名声远扬。全区七个县市皮革业已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行业。
三是医药行业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全区制药工业企业17家,其中龙都制药厂研制开发的国家级新药晕痛定胶囊先后获国家中医药重大技术成果奖、首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银奖、仲景杯国际博览会金奖,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东方制药集团、华鑫制药厂生产的氧氟沙星、丹参注射液等产品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
四是纺织行业是周口地区的骨干行业。1991—1992 年,由于国内外市场变化,纺织业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原材料大幅度上涨,资金紧缺,国家对纺织业实行限产压库,纺织业受到一定影响,区内几个较大的纺织企业严重亏损。1993年后,全区纺织业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强化企业管理和技术进步,大力开展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以三抓一打(抓纱疵、横档、缩水,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重点,狠抓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棉纺织行业开发高支紧密、 稀薄织物;印染行业开展来料加工等业务;丝绸行业产品由低档向高档转移;麻纺织业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品种逐步适应市场的需要,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2年,全市有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44家,其中棉纱生产企业24家,55万纱锭,拥有固定资产18.6亿元,从业人员数2万人。2004年,全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4亿元,生产棉纱5.5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实现利税8867万元。
(三)多措并举促进工业经济发展。1994年1月,行署制定《关于加快周口地区工业发展的奖励规定》,对发展较好的县市、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以及工业企业、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奖金奖励,促进周口地区工业的发展;1992年后,全区县市纪检、监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先后对县市机械、纺织、食品、化工、电子电器、 皮毛、服装等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1994年1月31日,行署召开部分工业企业负责人座谈会,要求各企业树立竞争意识,勇于探索,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规模经营,上档升级;1990—1995年,工业系统组织企业科级干部参加地委党校学习,并组织大中型企业厂长、书记参加省计委举办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培训班,提高企业干部的经济理论水平、市场法制观念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推动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
周口坚定推进“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战略目标,是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优化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战略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制造业为重点,构建工业经济发展生态,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突破作出了全面部署,凝聚了共识,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增添了措施,充分彰显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
(一)加强产业政策规划引导,强化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发展规划,以全球视野规划未来工业发展。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技术进步、保障物质产品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带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是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的重要依托。世界近现代历史启示我们,一国特别是大国实现现代化,无不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决扛起时代使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不断把新型工业化推向前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周口坚定不移沿着“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实行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分析和通报市场、投资、产能和国家产业政策等情况,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行为。制定重点工业行业的发展规划,重点在空间布局、建设配套条件等方面加以规划引导。抓紧制定和完善关于行业准入的技术、质量、环保、安全、能耗等准入标准,运用准入标准指导企业技术进步,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突出重点,加强投入,强大带小,强力推进项目与资本的对接,加快强大带小的步伐。
一是立足大企业,实施大项目。优选30家实力较强,对行业发展有带动作用,对市场有导向作用的大型集团,通过实施对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的30个重点项目,建设发展为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同时,带动发展一批科技型、配套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对于重大工业项目要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前期工作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工作机制。其中,对超前构思的技术水平先进、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重大工业项目,通过编制规划,重点开展机会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二是以资源作引力,以优势换投入。抓住沿海地区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实行“靓女先嫁”和靠大联强。以资产并购、股份转让等形式,嫁接改组一批“大而不强”企业,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以共同投资、联合或委托开发等形式,提升一批优势企业的营销水平和技术开发实力,促其加快发展;扬长避短,进一步挖潜并广泛宣传我市的资源、劳动力、基础设备和区位优势,对纺织、机械、酿造等行业实行集群式招商,突出产业的前向后向一体化,突出技术开发、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突出关键原材料和中间工业品的完善配套,实现以工业园区为主的产业集聚;大胆地将一批具有盈利能力的重点企业和优良资产,向国外、省外和民营资本出售和转让,激活现有存量,扩张投放增量,形成投资的“滚雪球效应”。
三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扩大银行票据融资的规模,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贷款。加大对城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经济担保公司、经济建设投资公司等企业整合力度,提高其资金实力,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沟通中小投资者与投资项目的链接。
(三)加强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
一是积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解决我市骨干企业国有资本一统天下的体制性矛盾,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尽可能降低国有股权比例,规范推进经营层、核心技术人员持股,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激发骨干企业的发展活力。推进重要骨干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不断提高重要骨干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与科研、设计院所联合重组。大型企业集团要在改制的基础上加大改组力度,建立有助于培育和发挥产品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关键部件制造与总装、国内外市场开发与服务优势的组织结构;中小企业要发挥产品开发与制造、配套服务与市场开拓的灵活机制,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与大型企业集团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行开放式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加大对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加快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加大对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大企业集团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中比重,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创建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政策平台和联合开展技术研发的支持平台。
三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加快以企业资源规划(ERP)为核心,以财务、采购、营销和质量管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再造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通过有效应用先进适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等技术,提高离散型工业企业产品研发和制造水平。通过有效地应用数控技术加强对制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流程型工业企业加工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按照产业政策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对新上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能耗、物耗、环保、土地、生态、安全等有关标准。同时,督促现有还达不到市场准入条件的企业,通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及装备,逐步改造,直至达到标准。二是大力促进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进原材料企业发展余热发电、热电联产、废物回收、废渣加工、重复用水和大中型氮肥企业原料和动力路线改造。按照国家即将制定的主要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等强制性能效标准,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开发生产高效、节能、节水、低耗、环保产品。三是以全面推选清洁生产为重点,研究制订配套政策法规,开展示范企业建设,促进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加快发展环境服务体系,探索不同类型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方式。
(五)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突出地抓好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诚信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建设。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审批程序。清理和规范收费事项,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大力降低商务成本。整合土地资源,全力保证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的及时需求;努力降低工业用电价格,对耗电大户试行直供试点,支持条件具备的骨干企业建设热电联产和余热发电项目。三是建立人才培养汇集机制。通过高薪聘请、股权分配等形式,大力招揽优秀企业家、经营管理(特别是熟悉跨国经营)和技术骨干。同时整合现有职教、高校资源,针对我少工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加强职业培训,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的企业经营人才和高技能工人。四是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咨询机构、会计和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其沟通协调、信息服务、法律顾问、行业自律等职能,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强则经济强。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兴周富民”战略,升级传统产业优存量,培育新兴产业扩增量,做强支柱产业提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围绕新型工业化这个核心,要抓好“九个有机结合”。
(一)实现周口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加快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目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第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创建高速公用互联传输网。第二,建立城市空间信息综合、分析和管理的高技术集成信息化系统,实现周口数字化目标。同时为全市各部门、各层次的信息交流和综合决策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环境支持。第三,大力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在不长的时间内,力争使纺织服装、机电制造和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重点企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面达到 60% 以上。应用CAD(二维、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T(计算机辅助测试)、PDM(产品数据管理)等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开发效率和工艺制造水平,缩短产品设计和制造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实现周口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结合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提高工业科技含量、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摆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在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上,重点发展周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重点发展新材料,形成具有周口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在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上,重点发展以电子辐射为主的新材料产品;以缸盖、轴承等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以电子元器件、通信电缆、光纤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以维生素、抗菌素和氨基酸制品,以及中药制剂、药物中间体等为主的新医药产品;以新农药、新肥料、新种子等为主的农业生物产品;以高档 PE管材、新型催化剂、高效电子节能设备等为主的精细化工和节能环保产品。实现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领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的目标。到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三)实现周口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培植经济优势和支柱产业有机结合
培植地方经济优势和支柱产业必须从建设大项目、发展大集团和形成大产业人手,着力构筑支撑工业化的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全力支持以莲花集团、邦杰集团、宋河股份、金丝猴集团、益海粮油为代表的食品工业;以周口棉纺、项城纺织、淮阳申龙、郸城旭日、太康纱厂为主的纺织工业;以辅仁药业、四方药业、东方药业、华鑫药业、康鑫药业、淮阳龙都制药、太康制药为代表的医药工业;以鞋城皮革集团、莲花皮业公司、项城丁集皮革公司等皮革皮毛为主的加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企业集团和本行业的排头兵。二是建设大项目、培植大产业。以辅仁药业、四方药业、东方药业、华鑫药业、康鑫药业、淮阳龙都制药、太康制药为代表的医药工业;以鞋城皮革集团、莲花皮业公司、项城丁集皮革公司等皮革皮毛为主的加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企业集团和本行业的排头兵。三是建设大项目、建强基础设施。抢抓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南水北调的补偿,投资7.2亿元的日供水20万吨水源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引进外资,联合开发周口境内的石油、煤炭、煤汽层资源;抓紧阿深高速周口段(扶项高速)、商周高速、许亳高速、1x30万千瓦电厂扩建、天瑞 200万吨水等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实现周口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机结合
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发展资金短缺、市场竞争力弱、经济外向度低是制约我市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为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高质量、高标准地建立利用外资项目库,引导和激励全市上下特别是企业采取项目招商、行业招商、法人招商、资产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吸引世界著名大公司、大财团来我市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区域总部,积极引进大公司、大集团的品牌、技术、资金、经营理念和市场网络。二是以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为核心,推进出口经营主体和市场多元化、出口商品优质化。加快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培植名牌出口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巩固港澳市场,拓展远洋市场,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挖掘潜力,突破重点,探索多样化的贸易方式。开放外贸经营权,推动各类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扩大自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大力扶持民营、私营企业出口。
(五)实现周口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
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步伐,是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农产品加工深度和农产品附加值,解决当前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增产少增收少甚至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其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采取“四个一批”的措施,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扶持壮大一批。选择一批投入少产出大、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加以扶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嫁接改造一批。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一定资产的企业,加大资产运作力度,引进有资金实力、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注入资金,引进机制,使之尽快壮大起来。开放引进一批。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选择优势项目,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一批。培育一批产品销路好、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产品,并研究相应的高新技术配套项目,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建立与完善有利于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综合开发运行机制,搞好小城镇的道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工业化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逐步发展成为各类特色工业园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到小城镇务工经商提供便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拓展更大的空间。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推动生产力布局向中心城镇集中,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新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向城镇聚集,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六)实现周口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有机结合
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重点抓好科技带头人、企业家和科技经济管理干部以及产业技术工人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制订并实施吸收科技人才政策和简化科技人员因公出国审批办法,鼓励外省市科技人员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特别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跨世纪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来周口工作;二是积极建立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人才机制,用好现有人才;三是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经营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选派优秀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培训;开办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人员MBA班,提高其经营水平;四是在全市上下大力倡导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个人活动,通过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专门培训和劳动者自修等途径,大力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七)实现周口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虽然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在其本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从我市的情况看,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资源消耗量会越来越多,因此,必须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速度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同时,遏制环境污染,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资源节约、充分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各类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八)实现周口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经济增长的潜力来自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工业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结构的调整又会促进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要把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着力点,按照巩固加强一产、改造优化二产、大力发展三产的思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农业,要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积极推广耕作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工厂化养殖,实现集约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显著标志。紧紧抓住“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重点示范城市”的契机,加快冶金、机械、建材、纺织、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信息化步伐,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在引进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和环保产业等领域技术进行突破,提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组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农业服务等行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九)实现周口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第三步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这一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中首要的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随着重点产业链发展的要素资源优势和政策引导效应持续彰显,产业发展协调性也逐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持续发扬、短板得到补齐、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生态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逐步加快,地区发展效率效益更加显著。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才能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才能实现现代化,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把工业化放在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来考虑、来研究,着眼于经济跨越式发展,努力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年栉风沐雨,20年艰苦奋斗,20年风雨求索,20年沧桑巨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按照“工业强市”发展思路,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周口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奋力打造周口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以拼搏进取的精神、只争朝夕的干劲,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奋力赶超,谱写了一页页崭新的篇章,创造了一项项辉煌的业绩,不懈的探索和奋斗,凝聚成一组组耀眼的数据,描绘出一抹抹靓丽的周口风景,也拉开了周口工业经济铿锵前行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