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4月1日电 (单鹏)“花几分钟填写一页智慧表单,系统就智能生成企业开办所需的全套材料,不到半个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节约大量时间成本。”近日,四川迈林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罗莉在成都接受采访时,描述了她在使用“青松办”智慧政务平台时的感受。
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四川自贸区)迎来正式挂牌五周年。作为四川自贸区的重要片区,成都自贸试验区五年来在减少制度性成本、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持续发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罗莉提及的“青松办”智慧政务平台,是四川自贸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全国首创的企业开办阅读式“无感申报”模式。该模式依托“青松办”智慧政务平台智能填表功能,将繁琐的企业线下办理流程转变为“轻松阅读模式”,减少了60%以上填报项。
中国-欧洲中心。 成都自贸办 供图这是成都自贸试验区探索改革试验的缩影。自四川自贸区2017年4月正式挂牌至今,《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赋予成都自贸试验区的155项改革试验任务已实施154项,实施率99%;探索形成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51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到四川全省。
据介绍,成都自贸试验区近年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动扩权赋能,例如,聚焦温江“三医”产业,推动下放医疗机构设置、执业登记审批权限以及新增定点医疗机构资质(住院业务)审批等5项市级管理权限;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改革,首创施工许可豁免制、排水许可豁免等举措,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连锁企业招牌设置“一代多”豁免制审批改革,缩短连锁企业开店时间成本;在四川省首推外资企业“电子居民”跨境注册改革试点,设立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试点。
在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方面,推出《成都公安出入境改革创新15条》,出台13项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出入境、停留居留便利化具体举措,提升外籍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在提升法治化治理水平方面,挂牌成立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成都审判点、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成都国际商事法庭获批设立;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仲裁、国际商事调解、外国法查明中心营运,累计受理仲裁案件、商事纠纷调解案件标的额共40.25亿元。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成都自贸试验区内证券期货机构65家,银行保险持牌机构224家,深入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创新,提升“一带一路”沿线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
成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显著成果之一,是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数据显示,自2017年4月至2022年3月底,成都自贸试验区累计新登记企业18.86万余户,累计新增注册资本18231.14亿元,其中累计新登记外资企业1685户,累计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787.29亿元,在成都市占比分别为24.4%、43.8%,以不足成都市千分之七的面积贡献该市四分之一的外商投资企业、近二分之一的外资企业注册资本。
“设立四川自贸区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建设内陆地区更加开放的平台,从而带动外贸发展、持续引进投资、促进投资走出去,加强科技、文化、经贸多领域合作。实现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这一目标,需要不断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分析称,五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任务推进很快,制度创新成效显著,形成较多推广案例,有效带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制度创新。
成都高新自贸区政务服务大厅。 成都自贸办 供图“过去五年,四川自贸区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邓富华认为,下一步应注重改革方向全局性,进一步降低外资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让外资企业在成都安心发展;同时,要着力推广行之有效的制度、模式和经验等,让更多内陆地区参与开放型经济,以制度创新招引外资企业、培育外向型市场主体,提高内陆开放水平、增强经济韧性与活力。
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自贸试验区将高标准推动自贸改革深化,全面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聚焦数字贸易、生物医药、航空全产业链等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诉求,提炼打造“升级版”创新成果;还将高质量引领开放型经济发展,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机遇,发挥自贸政策优势,大力招引一批强链稳链补链目标企业,做强国际供应链能力和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临空临港、适欧适东盟的产业集群。(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