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海互助4月7日电 题:中国“土乡”传统馍馍带动昔日贫困村百万收入“链条”
作者李隽
7日清晨,在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昝扎村的土族“阿姑”胡卓玛什吉做好早饭后,匆匆出门上班。
来到“车间”,20多个“阿姑”已经开始忙碌了。胡卓玛什吉快速换上工作服,洗手消毒后立即投入工作。
配料、和面、造型……在“阿姑”们熟练的操作中,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面坯被送入蒸笼、油锅、焜锅当中。
通过焜、蒸、炸、烙等方式,“阿姑”们制作的炸麻花、炸馓子、蒸花卷、蒸馒头、香豆饼、焜锅馍等土族传统馍馍成为省内和省外、线上和线下的“抢手货”。
“现在平均每个月有2400元工资,够一家子平时的花销了。”胡卓玛什吉是脱贫户,她一边做蒸馍一边说:“家里有老人和小孩,我没法出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的公司里上班,每月都有固定收入,生活工作两不误。”
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沟里村民们不承想,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馍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渐成年收入超百万元的馍馍经济,传统馍馍已经成为东沟人集体致富的“法宝”。
互助县因少数民族土族世代栖息,而称“土乡”。昔日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在精准扶贫政策和土族民众多年的努力下,互助县于2018年摘掉“贫困”帽子。
42岁的李禄邦是昝扎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为延伸东沟馍馍产业链条,在乡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李禄邦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整合村级各类发展资金130万元,注册“福地东沟”商标,在昝扎村建成以土族传统馍馍制作、销售为主的福地东沟馍馍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以昝扎村党支部为引领的“福地东沟”馍馍产业协会,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公司主要由村集体管理运营,依托“公司+协会+农户+平台”的模式,不断拓宽发展思路。
“从去年国庆开业至今,每个月收入1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今年计划投资300万元建标准厂房,建成后预计销售额达到400万元,解决40多人的就业问题。”李禄邦说。
东沟乡党委书记师存锋介绍,东沟乡以“线上+线下+比赛”经营理念,打响“东沟馍馍”品牌,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去年以来,仅东沟馍馍实体店销售额高达68.3万余元、网络销售额29.5万余元、赛事销售额17.6万余元,其中2022年春节期间销售额达21万余元。
“别看馍馍面不白,但吃起来香,馍馍还是当地的麦子和传统手艺做得好吃。”在互助县城园丁小区的福地东沟馍馍产业协会直营店里,前来购买传统馍馍的民众说。
“我们店里的馍馍都是土族群众手工制作的,馍馍的面和油等原材料也都是当地所产,馍馍制作好后通过馍馍协会集中收购,再运输到店里进行销售,基本上都是一上货就卖空。”该直营店负责人说,各类馍馍还没从车里拿下来就被等候的市民预订完了。
近年来,互助县发挥传统馍馍绿色、有机、无公害、口感好等优势,把馍馍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途径来重点培育和打造,充分利用土族特色文化、民俗资源、制作技艺,让馍馍入门店、入网店、入景点,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扩大营销渠道。同时,定期分析市场供需,按需按量制作馍馍,建立帮扶车间,优先吸纳脱贫户务工,让农民以馍创收。
王玉香在互助县纳顿风情街经营一家馍馍店,每天迎来送往数百名顾客,店日均营业额达2000多元。“以前种庄稼,辛苦还没啥收入。现在我在景区两个店一年稳稳地纯收入十几万,县城里房和车都有了,都靠手里的这些馍馍。”
如今,很多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着祖辈传承下来手艺,把当地特有的小麦、菜籽油、香料加工成花样繁多的馍馍,销往全国多地。(完)
【编辑:宫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