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静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对于配套设施,住宅项目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停车场所;配套车位数量应根据当地机动化发展水平、住宅项目所处区位、用地以及公共交通条件综合确定,同时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征求意见稿》涉及住宅居住环境、建筑空间、结构安全、室内环境、建筑设备等多个方面,一些标准较现行标准有所提升,回应了广大居民对美好居住生活的更高需求,其中针对电动汽车“充电难”问题的有关规定尤其引人注目。
无法建私人充电桩
业主迟迟不敢提车
供职于北京某国企的孟女士最近很烦恼,她在去年底购买了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因为所居住的小区物业对于她提出的“在停车位建私人充电桩”申请,以各种理由拒绝或推诿,让她迟迟不敢提车,现在准备折价卖掉这辆车。
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生产量和销量双双大增,但是困扰电动汽车发展的“充电桩荒”问题,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障碍。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支持新能源车的政策,但车主在小区建充电桩受阻于物业的事例屡见报端。
除了上面的孟女士,家住北京西城的安先生也是为给爱车充电而受够了“窝囊气”。安先生的小区倒不反对他建充电桩,但规定埋地下电缆的钱由业主自己出,每米100元,一算光电缆钱就超过一万元。无奈之下,他只好买了一根100多米的电线和两个带计量的插座,天天从自己住的七楼“飞线充电”。
为了解决小区电动汽车“充电难”问题,北京市已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要求物业支持业主建充电桩。早在2014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就曾发布《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细则》《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财政补助资金管理细则》,对于自用充电设施的建设流程、充电费用、财政补助情况进行了细化规定,明确指出小区物业、业委会对充电设施建设应给予支持和配合。
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住宅项目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停车场所;同时应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据了解,为适应国际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行规则,2016年以来,住建部提出政府制定强制性标准、社会团体制定自愿采用性标准的工作方案,明确了逐步用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的改革计划,逐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技术性规定与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构成的“技术法规”体系。
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分析指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实施后,现行相关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现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应及时修订,且不得低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上述规定一旦实施,住宅小区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将会是一个强制性的建筑工程规范要求,这也会极大地减少建设过程中扯皮、推诿的现象。”
充电设施严重不足
制约电动汽车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在过去几年获得了政府政策的最优惠待遇,并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然而,能源补充不便性也成为目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大掣肘,这主要表现为充电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待和充电时间过长、充电设施建设分布不均。
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不到25%的一线城市家庭拥有可安装家用充电桩的停车位,因此大量纯电动汽车车主不得不依赖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公共充电桩的比例为6.1:1。
据了解,公共充电桩可分为慢速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目前,快速充电桩仅占公共充电桩总数的38.3%,并且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公共快速充电桩的比例为15.9:1。一般而言,公共快速充电桩充满电所需时间一般在30至60分钟。公共慢速充电桩则需要数小时才能将纯电动汽车电池充满。再加上寻找、路途远及排队等候,车主实际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北京等大城市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主要分布的场所是公共地下停车场、住宅区以及办公区域的停车场所、加油站或者高速公路服务区,而人流、车流量较大的学校、医院等场所周边却存在充电桩严重不足、排队拥挤的问题。
推进住宅小区充电设施的建设工作刻不容缓,但阻碍因素也不容忽视。
安先生所在小区物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安装家庭充电桩对于物业来说没有盈利,还要增加工作量,所以大多数物业都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同时,安装使用充电桩还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是业主个人的车位,物业要承担安全风险责任;如果是小区共有车位或租用的,还得征求其他业主的意见,所以往往不了了之。
此外,繁杂的手续也让运营商十分头疼。有充电桩运营企业向记者出示了一张充电桩建设申请业务流程表,包括用电申请、确定方案、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装表接电等若干流程。其中,确定方案大约需要15个工作日、工程设计大约需要10个工作日、工程验收大约需要5个工作日,装表接电大约需要5个工作日,整个流程理论上至少需要35个工作日,而实际当中等待的时间更长。
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
一直以来,我国大力支持充电设施的建设。
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充电桩行业的政策方向。2018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充电设施运营模式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地方财政补贴从补购置转向补运营,逐渐将地方财政购置补贴转向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
随着中央利好政策的扶持,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充电桩建设规划或相关的补贴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私人领域中的住宅小区充电桩建设工作却遇到了很多阻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认为,作为充电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在小区建设充电桩,表面上看是物业与业主之间的事情,但其实物业因其职责所限,并不能够解决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让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够顺利进入小区,必须要政府相关部门协力,主动介入,在法律、政策以及监管上有所作为,方能破解困局。比如,当地政府部门应当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督促物业主动为业主服务,最大限度降低业主和企业建设充电桩的阻力。同时,政府应主动协调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推动电力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鼓励小区和企业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细化管理,避免充电桩的重复建设,确保充电桩的均衡分布与高效利用。
针对居住社区建桩难,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要求物业等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积极配合支持,为居住社区建桩扫清障碍,并明确既有居住社区和新建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安装要求,为后续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依据。
熊文钊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充电桩进小区的呼声或将越来越多。只要政府广泛听取企业和消费者的声音,主动作为,最大程度打通充电桩建设路上的梗阻,让充电桩成为像水、电、气一样的基础设施标配,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困局将有望彻底解决。 【编辑:谢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