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一季报披露完毕,数据中透露诸多信息。
一季度,银行业整体业绩延续了去年的增长态势,但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双双回落,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从12.6%回落至8.7%,其中尤以股份行分化明显。综合银行说法和分析师观点,盈利增速回落一方面是因为前期多提减值造成的利润低基数效应消退,另一方面是受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财富管理业务下降,拖累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
从资产质量来看,多数银行的不良率继续改善,但房地产业务仍然是主要拖累,各银行还在加强风险防范。此外,近期,国常会提出适当降低拨备覆盖率较高的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目前来看尚未大面积进行,但已有拨备处于最高位的邮储银行“打头阵”;中小银行提升拨备仍是主流趋势,且已有多家中小银行明确表态,未来拨备覆盖率将保持稳定,暂无调低或调高计划。
中收增速放缓,资本市场动荡影响几何?
据东方证券统计,一季度,41家上市银行(不含新上市的兰州银行)整体营业收入(扣除其他业务成本)同比增速约为4.4%,相比2021年全年7.8%的增幅有所回落;归母净利润增速则从12.6%回落至8.7%。
具体来看,6家国有大行中,仅邮储银行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维持了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0.1%、17.8%;股份行中,仅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增速优于去年,其余增速均有所回落;相比之下,中小银行尤其农商行中仍有6家维持了20%以上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其中沪农商行、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增幅继续扩大,拉动农商行整体增速从15.7%扩大至17.9%,城商行中有8家银行增速超20%,但只有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增幅扩大。
东方证券银行分析师唐子佩团队分析认为,银行一季度盈利增速回落主要与前期多计提减值造成的利润低基数效应消退有关。
具体到营收构成方面,受净息差持续承压、疫情影响信贷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有12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而同期因为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主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也放缓。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42家上市银行中有24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相比去年四季度环比下滑,有27家银行的同比增速较去年全年增速有所回落。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根据上市银行财报整理)
对于中间业务收入放缓,机构人士普遍认为与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有关,多家银行已在财报或业绩说明会、投资者调研中提到此原因,其中代销基金、理财等财富管理业务受影响明显。
比如,受资本市场及保险政策等因素影响,民生银行代理基金业务和代理趸交保险等业务规模下降,进而导致代理业务收入同比减少9.47亿元;平安银行也表示,该行一季度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22.44亿元,不含代理个人贵金属业务)同比下降 6.8%,主要原因是主动压降非标类产品规模,以及证券市场波动导致的基金销量下滑;招商银行一季度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04.29亿元)亦受资本市场低迷影响,同比减少11.11%。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张家港行等银行曾在机构调研中表示,今年以来,理财产品“破净潮”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户“存款定期化”,进而抬升了负债成本。
虽然业内人士普遍对记者表示,这一间接影响有限。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资产端方面,多家银行提到了市场利率下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加上同业资产因监管趋严量价齐降,资产收益率有所下滑。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一季度,有可比数据的39家上市银行中,有19家净息差下滑。
在此背景下,降低负债成本和拓宽轻资本业务成为保盈利的主要方式。杭州银行相关负责人在一季度业绩会上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轻资本战略,提高非息收入占比,比如在公司业务上提高结算等手续费收入,同时拓展信用债分销、资产证券化等轻资本业务。
拨备覆盖率增多降少,已有大行调降
多重压力下,是什么支撑了银行业绩增长?据唐子佩团队测算,信贷政策发力带来的规模增长、拨备计提对利润反哺的延续,分别对银行业净利润增长贡献了5.4个和6.1个百分点。
疫情反复给信贷投放尤其消费信贷带来一定压力,但影响较为有限,尤其随着政策逆周期托底力度不断强化,不少银行一季度信贷量依然创下近3年新高。从信贷投向来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部分地区已经提前发力。比如杭州银行在一份调研纪要中提到,该行一季度在浙江省内贷款增长了22.3%,同时基础设施类贷款较年初增加228.8亿元,增幅17.6%。
展望未来,苏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在投资者调研中回应称,目前苏州大部分企业已开始投入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用款需求也在逐步恢复,二季度信贷投放将按计划序时推进。
拨备计提的反哺作用主要源于疫情影响和银行业“以丰补歉”的传统。国信证券银行分析师王剑分析,经历过2012~2016年的不良资产大周期后,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趋稳,但仍有在资产质量稳定的年份大幅计提拨备的传统,在会计上形成“信用成本”。
如果这一“信用成本”最后“化险为夷”,将作为收益反哺净利润。不过随着疫情反复,让利实体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4月13日,国常会明确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
业内普遍认为,此举可通过释放利润和加快不良处置,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尤其是资产质量较好、经营稳健的大型银行,已经具备适当调整拨备覆盖率的条件。
从一季报来看,多数银行依然保持了增加不良贷款拨备的趋势。根据东方证券最新研报数据,今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约为241%,较去年年末提升3.5个百分点。记者统计发现,一季度42家上市银行中仅10家拨备覆盖率较去年年末降低,且降幅多在10个百分点以内。同期,一季度银行业整体不良率环比去年年末下降1BP(基点)至 1.33%,42家上市银行中有27家一季度不良率下降,仅贵阳银行、兰州银行、招商银行3家不良率略有提升,其余银行不良率与去年年末持平。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根据上市银行财报整理)
不过可以看到,国有大行中拨备覆盖率最高的邮储银行已经有所动作,拨备覆盖率较去年年末降低5.03个百分点,为413.58%。
“现在拨备足够多了,其实是可以少提点拨备了。那些好几百的拨备覆盖率,是有点高了。”王剑在近日的分析文章中指出。根据一季报数据,目前拨备覆盖率靠前的上市银行多为中小银行,最高为杭州银行高达580.09%。国有大行中,排在邮储银行之后的是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二者最新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07.5%、246.36%;股份行中,招商银行以462.68%排在第一位,平安银行289.10%位列第二。
不过,记者注意到,一季度,江阴银行、无锡银行、苏州银行、成都银行等7家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提升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且已有苏农商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中小银行对此表态称,将维持拨备覆盖率稳定。
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此次鼓励降低拨备覆盖率主要是为了让大型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等实体经济增加信贷投放,扩大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但考虑到大型银行的重心仍是国央企,对中小型企业的投放权重还较低,因此银行业对中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竞争会更加激烈,该行目前不存在调低或者调高拨备覆盖率的情况。
早在2020年疫情期间,国常会曾提出将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阶段性下调20个百分点,监管标准降至100%-130%之间。从此后财报来看,下调拨备覆盖率的银行较少。
疫情影响有限,地产业务继续拖累资产质量
从资产质量来看,银行业整体不良率虽然持续改善,但拨备“以丰补歉”背后,也有对未来的担忧,尤其房地产行业风险和宏观经济压力下,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等对部分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所拖累。
以招商银行为例,受高负债房地产企业和个别经营不善的公司客户风险暴露等影响,该行一季度不良率从去年年末提升0.03个百分点至0.94%,其中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1.18个百分点达到2.57%。叠加局部地区疫情对零售贷款业务的影响,该行不良贷款、关注贷款、逾期贷款余额和占比均较上年末有所增加。
同期,招商银行对房地产风险客户增提了信用损失准备,导致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49.90亿元,最终集团整体信用减值损失(215.23亿元)同比增长了4.76%。
此外,杭州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也较上年提高 0.99个百分点达到3.78%,该行解释为审慎原则下将两笔本金利息支付正常、但受到疫情影响的经营性物业贷款纳入不良贷款管理。
事实上,在房企三道红线和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集中度管理等监管要求下,银行业已经开始有序压降地产业务,而随着去年个别房企暴露流动性风险,这一压降也有所加速,一季度多家银行相关业务进一步压缩。
同时,各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加码,除了充分计提拨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外,业务方面还包括开发贷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聚焦一二线城市中心城区、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加大优质房企并购支持,将授信资源向个贷按揭(需求型和改善型)倾斜等。
此外,对于未来的资产质量,不少银行表示风险管理存在压力。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反复等不确定性因素的风险客观存在但总体可控。多家银行表示,将积极响应疫情防控、支持复工复产、扶弱济困等纾困要求,加大客户风险监测。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