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思宇
作为净值化转型元年,2022年银行理财出现明显变化,收益率波动成为常态。在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中,“打破刚兑”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词汇。尤其是上半年,受市场大幅震荡影响,净值型理财产品破净潮来袭,被视为理财净值化以来机构面临的第一次市场考验。
在此背景下,理财规模增长乏力。记者从一位国有大行理财子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今年该行原本定下的目标是规模翻番,但上半年业绩表现不及预期,规模增长面临压力。
不过,向好的迹象是当前理财破净潮已回落。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6月30日,在披露净值情况的26880只产品中,仅856只产品破净,破净率约为3.18%,较一季度末大幅降低。
业内的共识在于,随着银行净值化转型的推进,投资者分层将加剧,同时对投资机构的投研能力、资产配置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在权益投资方面,未来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多家理财子发文表示看好下半年资本市场表现。
银行理财收益率回暖
今年一季度,市场震荡加剧,主要股票宽基指数跌幅明显,净值法估值下,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也出现波动。
“为什么净值会变,而且还会出现负的,是不是已经亏了?”“后续净值还会回来吗,市场会怎么调整?”“现在是赎回还是不赎回?”……理财经理在当时收到不少投资者类似的问题。
记者根据Wind统计,今年3月底,23913只公布净值情况的理财产品中,破净的有2084只,理财破净比例达8.71%,较年初有明显上升;4月随着股市继续下跌,10年期国债利率上行,理财破净现象持续,破净率维持在8.3%左右的高位。
基于这一情况,市场存在一个普遍担忧:若之后股债继续下跌,理财市场是否会出现大规模赎回,进而可能加大资本市场调整,产生负反馈作用。
“今年上半年,形容理财市场最为贴切的词可能就是波动。”前述国有大行理财子相关人士对记者称,一方面,权益市场震荡加剧;另一方面,债券市场则由于监管相关要求,大部分成本法资产要按照市价计量,导致只配置债券的理财净值也不能稳定增长,双重因素影响下,不少理财产品达不到业绩基准,甚至出现破净的情况。
交银理财固收部总经理吕占甲近日也提及,理财资管子公司成立至今,运行已有三年,其间市场很配合。2021年年底前权益和债券市场基本振荡向上,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纯债还是“固收+”产品,投资者体验都不错。但没有永远好的市场,今年3月份股债双杀,后面又伴随权益市场的大幅杀跌,算是理财净值化以来面临的第一次全面市场考验。
一位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投研部负责人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上半年股票市场剧烈波动,才真正让客户,让理财公司意识到产品净值是真的波动,业绩基准是真的可能达不到。”
不过,目前来看银行理财平稳度过了“破净潮”考验,并未引发太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破净理财属于封闭型产品,在4月进入开放期的数量不多,而且一些理财子公司进行自购,因此银行理财没有遭到大面积赎回;另一方面,破净的产品占比有限,影响更多在投资者情绪层面。
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之前破净的产品多是权益或者混合类产品,或者是各类银行理财子在净值化转型背景下的相关产品,一方面并非主流,银行和理财公司产品持仓中权益类占比仅为0.42%、0.17%,混合类产品占比仅为7.62%、7.21%;另一方面充分的投资人沟通下负债端也较为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月,随着股市回调加上债市回暖,银行理财破净现象已有所修复。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在披露净值情况的26880只产品中,仅856只产品破净,占比约为3.18%,较此前明显下降。而且记者注意到,目前“破净”品种大部分净值在0.98以上,净值小于0.90的产品还不足20只。其中净值最低的为工银理财的两款QQLD产品,均不足0.2。
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资管与利率债利率分析师章立聪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回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银行间资金充裕,投资者投资债券产品,推动其价格上涨,资本利得转化为了产品净值收益;另一方面,权益市场有所反弹,部分配置了权益资产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随之上涨。
净值化转型持续推进
在理财收益率波动加大的同时,银行净值化转型程度也再上台阶。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净值型产品规模26.71万亿元,占比达94.15%,较去年同期提高21.12个百分点。
另根据Wind数据,截至6月30日,城、农商行净值化理财产品占比分别为95.92%、94.51%,已基本完成产品净值化改造;相比之下,国有行和股份行净值化转型程度相对较低,其中,国有银行净值型产品占比仅为29.11%,股份行净值型产品占比则为76.36%。
谭逸鸣分析称,这主要是因为国有行和股份行的理财产品发行量大、类型多样,净值化转型的难度较高。目前,监管已要求将个别银行难处置的资产纳入个案专项处置,剩余存量待整改资产主要是未上市公司股权及产业基金、不良资产及风险资产、部分长期限的信用债品种等。在后续银行的处置上,银行要积极把握时间窗口,综合运用转让外部机构、发行新产品对接等方式处置。
此外,谭逸鸣还提及,国有行和股份行纳入整改的理财产品多数转入理财子公司,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产品仍由资管部门发行和管理。
据悉,截至去年末,国有行理财业务规模11.22万亿元,理财子公司管理规模为9.40万亿元,理财业务转移率为83.78%;股份行理财业务规模11.47万亿元,理财子公司管理规模为6.30万亿元,理财业务转移率为54.94%;而其他银行理财业务规模6.30万亿元,理财子公司管理规模为1.48万亿元,理财业务转移率为23.53%。
随着理财迁移加速,当前理财子公司已成为理财市场发行主力。从新发产品来看,2022年初至6月中旬,理财产品共发行10104只,其中理财公司发行4005只,占全市场的39.55%;另从理财子队伍来看,今年以来不断扩容,已有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准开业。
最新开业的一家为民生理财,于6月30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金50亿元;此前,浦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上银理财、高盛工银理财相继获准开业。截至目前,据统计,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包括国有六大行、11家股份行、7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的旗下子公司以及4家合资理财公司;已正式开业的理财子公司达26家,尚未开业的还有渤银理财、高盛工银理财及恒丰理财。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中小银行透露了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意愿,比如浙商银行、西安银行、北京银行、贵阳银行、乌鲁木齐银行、兰州银行等。
债券仍是主要配置资产
在投资标的上,债市仍是银行理财的主要投向。银行理财主要分为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其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其存续余额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超九成。
这也就意味着,债券类资产在银行理财资产中占比较大。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理财产品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21.33万亿元、2.62万亿元、1.02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68.39%、8.40%、3.27%。
其中,债券类资产占总投资资产的比重同比增加4.13个百分点,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增加19.43个百分点;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占总投资资产的比重同比分别下降2.49、1.45个百分点。
“就今年上半年来看,债市占比较大的趋势并不会改变。”一位银行业资深分析师对记者称,其中,信用债仍为主要配置资产,尤其是高等级信用债,占比较大;同业存单和利率债次之。这主要是由于,全面净值化叠加监管规范约束,理财更加注重风险和流动性管理,因而比较青睐高等级信用债。
吕占甲也表示,理财“固收+”产品不能忽视风控机制,不能只在策略和资产层面考虑风险,还应该考虑不同资产和策略背后有相同驱动的风险因子,这些因子共振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产品的风险预算超预期增加,怎么控制这类风险因子共振是重点。
与此同时,也有理财子公司将逐步提高权益资产的占比。前述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投研部负责人对记者称,目前行内权益投资占比不足5%,但稳步提高比例是趋势。但权益比例的提高涉及内部风险政策、授权政策、产品管理经验、系统建设、人员激励约束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
另外,近期多家理财子公司表示看好未来资本市场表现。杭银理财称,6月以来市场信心已出现明显改善,从边际上来看,盈利持续下修最快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而美股已经调整到合理价位附近,且产业扶持政策边际增多,均是边际利好市场的因素,反弹行情或有望持续。但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可能在年底左右对市场形成较显著影响,权益投资应谨慎把握反弹的窗口期。行业配置上,看好快递、军工、整车、传统汽零、锂电、消费电子、游戏、光模块、家电、乳制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行业。
南银理财研究部认为,下半年市场将阶段性迎来多重利好的预期“共振”,权益资产配置积极态度不改,A股受益板块将从宏观驱动类型逐步切换到产业周期驱动类型。预计第三季度受益于政策驱动的“新老”基建链条、汽车、疫后出行板块,契合通胀传导的养殖、消费板块有望迎来投资机会。
光大理财表示,近期受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经济数据改善、汽车销量反弹等多重因素驱动,A股市场持续反弹,未来市场修复情况取决于“稳增长”政策的进度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