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指出:“首次复发是非常关键的治疗时机,对于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首要目标是通过早期治疗让患者实现更深层和更持久的缓解,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随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和新药的发展,多发性骨髓瘤(以下简称,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已明显延长,但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终将面临复发。上海仁济医院血液科主任侯健教授介绍,为了让患者获得更长时间的疾病缓解,肿瘤首次复发及时给与适当的治疗以实现更好的获益,是骨髓瘤治疗的关键节点。
侯健介绍,2000年起各种骨髓瘤靶向疗法及免疫疗法投入应用,治疗有效率达到80%—90%,而完全缓解率从过去的5%升至40%—50%,即免疫固定电泳、骨髓细胞学检查等常规手段检测不到肿瘤细胞。患者的生存期由三年升至六年以上,可谓是极大的进步。
但是,骨髓瘤不能治愈。当前最先进的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法能检出100万个细胞当中的1个肿瘤细胞,如果再少就很难查出来,它有可能死灰复燃;骨髓瘤中有一种“干细胞”,它的比例很少,但对化疗极不敏感,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复发。肿瘤细胞在选择性压力的作用下不断产生抗性,每一次复发都会增加治疗的难度。骨髓瘤患者异质性很大,第一次治疗缓解后平均维持时间约两年,随着每次复发缓解的时间越来越短,恶性程度变高,患者整体身体状况也会越来越差。
最新发布的《中国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版》强调,首次复发是患者全生命治疗周期当中非常关键的节点,此时患者体质较良好,肿瘤细胞产生的耐药还没那么严重,医生可选择治疗手段余地比较大,这个时候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正确规范治疗。不同级别的医院应遵守指南原则操作,一些较高水平的医院应在基因检测的基础上做精准治疗。
指南建议,骨髓瘤治疗标准方案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地塞米松三药联合方案,如果复发代表患者对某重要产生耐药性,新方案中应更换一种新药,例如采用不同代数的免疫调节剂或蛋白酶体抑制剂产品,或采用全新作用机制类型药物,如核输出蛋白抑制剂塞利尼索。复发治疗过程中还要考虑患者对副作用的耐受力,平衡疗效和副作用的关系。
为了预防复发,骨髓瘤患者经治疗后将进入巩固维持的阶段:巩固治疗即较强的药剂量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较强的方案;维持治疗即小剂量或口服药治疗让病情处于长时间缓解状态。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病情进行监测,包括常规的免疫固定电泳、骨髓细胞学检查,以及更敏感的检测方法微小残留病灶检测等,延长不复发的时间。
最理想的目标是达到微小残留病灶的持续缓解,阴性状态持续两年后可以停药密切监测,如果有复发的苗头再启动治疗。
2018年《柳叶刀》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骨髓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约为24.8%,距离美国的46.7%尚有一定差距。期待随着药物进展以及治疗不断规范化,给骨髓瘤患者以更长、更优质的生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