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国家已经结束对新冠紧急应对的状态 新冠死亡人数处于最低水平
发布时间:2023-05-07 17:41:49|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作者:牛荷

  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本次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将给我国以及全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召开新冠疫情例行季度会议。该委员会向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当前疫情形势及未来防控提出建议。谭德塞于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PHEIC是依照《国际卫生条例》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据世卫组织数据,全球范围内,截至今年5月3日,已有超过7.6亿例新冠确诊病例,其中近700万人死亡。据英国广播公司5月6日报道,谭德塞表示,真实死亡人数可能接近2000万人,几乎是官方估计的三倍。“该疾病仍是一个重大威胁。”他说。

  “紧急情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新冠不再是全球卫生威胁。”谭德塞在前述会议指出,一旦新冠疫情再次让世界处于危险中,他将毫不犹豫召集专家评估形势。

为何解除最高级别警报?

  此次解除最高级别警报,距离世卫组织2020年1月宣布新冠疫情构成PHEIC,已过去3年多时间。

  世卫组织表示,虽然新冠病毒在继续发展,但目前流行的变体似乎与严重程度的增加无关。此外,紧急委员会获悉,全球已接种133亿剂新冠疫苗。目前,89%的卫生工作者和82%的60岁以上成年人已完成最初的一剂或两剂疫苗接种。

  新冠疫苗接种。图/图虫创意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经过三年抗疫,走到今天,世卫组织取消新冠的PHEIC可以说是一个重大信号。

  “这一决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仔细考虑,是在对数据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谭德塞在5月5日的会议指出。据世卫组织数据,新冠死亡人数已从2021年1月的每周超过10万人的峰值下降到如今一周内略高于3500人。

  国内一名著名公卫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全球范围内,因为近三年经过广泛的疫苗接种和大规模感染,人群的免疫屏障已经建立,新冠对人类的危害大大降低,因此无需再采取应急方式应对,而是将其看做常态化疾病对待。

  “就现在新冠在全球流行的现状而言,解除新冠PHEIC是早晚的事。”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魏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全球范围看,新冠已是局部范围的小规模流行病。世卫组织的这一举措更类似于“事后确认”,在此之前,大多数国家已将新冠列入常态化应对之列。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一时间点之前,很多国家已经结束了紧急应对的状态。欧洲国家基本全部废除了相关管理条例,在法律上新冠已经不成为公卫危机或公卫问题。

  美国、英国、法国等多国已取消大流行时期的许多限制措施。今年5月1日,美国白宫宣布,美国将于5月11日取消对国际旅客和联邦工作人员的新冠疫苗接种要求,届时新冠病毒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结束,入境美国的外国人不需要出示疫苗接种证明。

  “自2021年1月以来,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下降了95%,住院人数下降了近91%。全球范围内,新冠死亡人数处于大流行开始以来最低水平。”白宫5月1日的声明指出,虽然疫苗接种仍然是促进雇员健康和安全以及提高工作场所效率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但现在处于不同的应对阶段,不再需要这些措施。

  今年3月10日,荷兰政府官方发文指出,新阶段,病毒持续存在于人群中,但几乎每个人都通过接种疫苗或以前感染过而产生免疫力。这意味着,很少有人患重病。既然病毒不再造成重大的社会和经济破坏,就不再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其传播。

  “这一调整很及时。”在陆蒙吉看来,现在全球疫情基本处于比较平缓的状态。经历第一波大规模感染后,人群的免疫屏障建立起来。随着时间推移,不同人的免疫水平会逐渐衰退,但衰退时间和强度并非同步,各有差异。随着小波疫情的反复,再次感染人群比例也在增加,人群免疫屏障又再次被强化。这种情形下,新冠病毒再造成群体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被大大削弱。

  去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新冠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4月25日,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例行记者会信息显示,中国再次放松入境要求,但仍要求进行48小时内的抗原自测和海关健康申报。“国内目前涉及出入境的管控措施,预计今后也会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魏晟表示。

提前制定预案可将峰值压低

  近期,国内新冠感染阳性人数呈上升趋势。中疾控4月29日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近一周,各省份报告的核酸检测阳性数和阳性率均在增加,4月27日,两者数值分别为6752例、4.4%,这两个数值在4月20日时,分别为2661例、1.7%。同时期,抗原检测阳性数和阳性率也在增加。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喉咙炎”“二阳”也登上热搜。

  刚结束的五一假期,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超七成。

  6日凌晨,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更新微博写道,“这次五一,我们担心的医院急诊发热就诊病人比例虽略有上升,但仍远低于甲流流行期间的发热就诊比例。城市污水中病毒含量虽略有回升,但仍然处于极低水平。监测中国的新冠病毒亚型也已经逐渐和国际流行的病毒亚型趋同,都是以XBB为主,并且严重程度对医疗没有造成压力。”

  5月5日晚,广东东莞东城街道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关于“5月6日至13日东城街道核酸检测安排”的通知。东城街道办在该篇文章评论区置顶留言,这是东城常态化提供的核酸检测服务,有检测需求的市民,可前往文中核酸点进行采样。

  5月5日,中疾控周报(CDC weekly)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披露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广东观察到的新冠再感染数据。该研究称,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至6个月内再次感染的风险较低。首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6个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明显增加。

  该研究估计,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再感染率为18.4%;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到6个月内的再次感染发生率为4.0%。此外,94.2%的再次感染病例有症状,但只有7.7%的病例需要医疗干预。“这些发现表明,短期内奥密克戎驱动的流行病卷土重来的可能性降低。”研究写道。

  在同期周报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分析了189个经历了两波或更多波奥密克戎变异株国家的相关监测数据。研究介绍,在大多数国家,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第二波疫情,出现在第一波疫情发生后的5至7个月内,第二波疫情的规模明显低于第一波疫情。此外,该研究结果显示,在151个北半球国家中,有107个国家发生第二波新冠感染的高峰时间,为2022年6月1日至8月30日,这表明温暖的天气对遏制疫情传播的影响有限。

  陆蒙吉表示,疫情之所以产生波动,一方面由于冠状病毒的突变能力很强,还未和人群达到最佳平衡。另一方面,人群免疫水平会随着时间推移下降。从国外疫情变化规律看,国内必然会出现第二波疫情,提前制定预案,可以把波峰压得很低。

  陆蒙吉分析说,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一直是易被病毒袭击的薄弱群体,建议适时加强疫苗接种。他表示,如果今年冬季来临前,完成加强免疫,能最大限度压低冬季疫情的波峰。

  在前述公卫专家看来,新冠病毒在不断进化适应的过程中,并未稳定下来,流行周期并不确定,后续仍需对新冠病毒持续监测。“是像流感每年冬季出现一波季节性高峰,还是一年会有多个小的波动,或是每隔两三年或三四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这些可能性有待更多时间来验证。”他说。

  该公卫专家指出,国内去年年底开始调整防疫措施,随着人们免疫力衰退,会有一定再次感染新冠的发生率,但不会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感染者。“就像平常人群里出现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一样,我们也要逐渐适应。”他说。

  金冬雁建议,国内应尽快推出针对新毒株的疫苗或效果更好的mRNA疫苗,同时医疗机构应储备一定量抗病毒药物。此外,也应加强基层医疗设施,筑牢防护网,尽可能降低感染新冠后的重症和死亡。

  在金冬雁看来,世卫此次宣布紧急状态结束,象征意义比实际意义大很多,不会对各国的疫情应对和防护措施带来真正影响。接下来,各国应调配出一定的资源和精力,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应对。

编辑:菲菲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