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间画室和精神病患者冲破束缚 相互治愈
发布时间:2022-10-11 09:54:01|来源:|作者:
 
 
 
 
“画画在大家看来无非是画得像不像、技巧熟不熟练,甚至画家们也都在封闭的经验里打转,但精神病人们画出来的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也是超级广阔的世界。”郭海平说,在这些患者的身上,他看到了画画突破规矩的可能性,看到了艺术的突破口。
 
2020年10月9日下午,在南艺后街一家名叫胡桃里的音乐酒馆里,郭海平蹲在地上整理着画作,已经挂上墙的画,外面的塑料薄膜还没有撕。现场有些许凌乱,一场小型的画展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下午4点,在胡桃里南艺店举办的一场名为“明心见性——南京原生艺术展”的画展正式开幕。这场画展的“画家”都是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的签约作者,他们是患有精神分裂、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工作室的负责人名叫郭海平,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这次展出的画作,已经被南京药艺术馆全部收藏,其他没有展出的画作将以800-5000元不等的价格售卖。“说实话,我真的很舍不得这些画,我还想做个原生艺术博物馆呢!但工作室和我们签约的画家,都需要有收入维持我们继续走下去。”郭海平说,在工作室成立16年后,他们要自己“造血”。
 
工作室设立已16年
 
第一间画室设在精神病院
 
这场特别画展的一部分,是展陈南京原生工作室16年的发展轨迹。不同时期工作室的照片,沿着“时间”这一条直线次第展开,在墙上陈列。位于起点的这张照片,摄于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时间是2006年。
 
 
16年前郭海平设立在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的画室
 
在走到2006年这个时间点之前,郭海平的人生已经足够戏剧化。高中辍学,后来进入南京塑料厂当印刷工人,接触绘画后一发而不可收。南京曾经的文人沙龙、最早的文化地标之一的半坡村咖啡馆,就是他创立的。2002年他将咖啡馆转手,之后他作画、做装置、做艺术展,成了专职的“艺术家”。
 
 
郭海平在忙着布展
 
接触到精神病患者,是因为郭海平的哥哥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正是这个原因,郭海平踏进了祖堂山精神病院。在和院方沟通后,郭海平在这里建立了一间临时画室。当时,让精神疾病患者画画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一件事,郭海平也说,和患者的交流刚开始并不顺利,但在看到患者的画作后他折服了。“画画在大家看来无非是画得像不像、技巧熟不熟练,甚至画家们也都在封闭的经验里打转,但精神病人们画出来的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也是超级广阔的世界。”郭海平说,在这些患者的身上,他看到了画画突破规矩的可能性,看到了艺术的突破口。
 
工作室的创始人:
 
看患者画画一看就是16年
 
这次画展,门口陈列的一幅巨大的画作上画了一只青蛙,作者是田鹏。“田鹏小学时就得过江苏省国际象棋比赛的亚军,是非常聪明的孩子,但他在初中时精神分裂,再也无法上学。”郭海平介绍,在常人眼中,田鹏不再是个“正常人”,妈妈担心他在家里憋坏,就把田鹏送到了郭海平的工作室。田鹏刚开始并没有想画画,而是在画室坐了三个月,也不打扰别人。三个月后田鹏拿起了笔,开始作画。
 
“普通人看青蛙,就是动物,是青蛙本身,但田鹏画的青蛙是个媒介,他通过青蛙,将人、自然和社会融合在一起了。”要将艺术明确解释给旁人听,有些困难,郭海平口中田鹏画的青蛙,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渐渐地,田鹏画出了不少有意思的作品,之后他成了工作室的签约作者。
 
 
田鹏画的《青蛙》
 
艺术超脱现实的玄妙,能在不少患者的画作中体现。在画展中,乾玮的作品画面更为繁杂,他画的一杯菊花茶、一个切开的茄子、一滴藿香正气水里仿佛藏了一整个宇宙。
 
 
乾玮的作品《菊花茶》
 
郭海平告诉记者,16年来,在工作室里画画的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并不固定,有人来了一段时间后离开了,也有人还在继续。目前“签约画家”有20多人,他们中有精神分裂患者、有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也有脑瘫患者、自闭症患者。他们使用的画材各种各样,水笔、马克笔、油画棒、彩铅……
 
 
画室里的日常
 
“这些人没有办法接受常规的教学,最不需要的是美术老师的教育。”没有临摹的范稿,没有人叮嘱“应该怎么画”,他们完全凭着自己的想象和直觉,随心所欲地画出来。郭海平说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一个环境,给他们作画,他自己甚至是“仰望”他们作画。
 
 
郭海平讲述画室的故事
 
如今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
 
画画时很平静
 
杨旻这两天在为画展忙前忙后,走进画廊,他自然地与郭海平打招呼,告诉他小货车上的东西已经卸下来了,任务完成了。极为正常的交流,让人根本想不到,杨旻也是工作室的“签约画家”。
 
“我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只不过现在康复了。”杨旻告诉记者,2014年他和妈妈第一次从社区的讲座里知道了有这样一个画室,当时他患病有七八年的时间,病情反反复复。发病期间,他会把妈妈打伤,衣衫不整地在街上跑……杨旻说,那段时间的情况都是从周围人口中得知的,自己一点记忆都没有,“但我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吃药都控制不住我的病情。”
 
在2014年之前杨旻都没有学过画画,家里有画笔也不知道怎么使,“不知道是不是受画室氛围的影响,我就这么画出来了。”杨旻从网盘里调出了自己的第一张画,画面像长了眼睛的迷宫,“刚开始还是单色的多,后来颜色越来越丰富。”杨旻告诉记者,他的精神分裂症已经到了康复期,如今只需正常服药,已经八年没有发病了,但仍然没有办法正常工作。现在他几乎每天都到工作室,画画之外成了“义工”,给画室的各项工作搭把手,“现在妈妈也不用每天守着我,能放心去做点自己的事了。”
 
 
杨旻的作品《犀牛》
 
杨旻说他喜欢画画,画画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抒发出来,画画时他很平静。郭海平观察,这也是绝大部分工作室签约画家的状态。“2014年,在残联的支持下,我们在南京建邺区、鼓楼区找了两个社区创建了原生艺术工作室,能看到很多来工作室半年之后的患者,精神状态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同程度地打开了自己的内心,和工作室同伴、工作人员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可以相互配合完成共同的任务。”
 
郭海平说,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发病期间,药物等医学治疗很重要,但在病情平稳期间,患者的康复不能只依靠药片。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从自己的实践来看,艺术等人文治疗是有效的,甚至地位还要高于药物治疗。
 
 
展览现场设置了画画区,参观者也可以自由作画
 
想让原生艺术画家成为一种职业
 
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16年的时间,郭海平和他的原生艺术工作室已经走得很远,他们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亚太区艺术与精神卫生研讨会”,参加法国里昂边缘艺术双年展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国际原生艺术大会”做主题演讲,以“南京宝盒”的身份参加米兰世博会“南京周”等。
 
16年的时间,工作室不收签约患者一分钱,要坚持下来属实不易。但是因为很多社会力量在支持着他们,包括民营企业家的资助,江苏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南京市残联等单位的支持,政府创业孵化项目的援助……所以他们坚持了下来。郭海平本人、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心理辅导老师等,目前工作室的“固定班底”已达七人。
 
郭海平也有新的计划,原生艺术深圳工作室今年将正式运营,原生艺术博物馆也在筹划中……但郭海平说,单纯靠热情与爱心“用爱发电”这条路走不长远,也无法复制,所以他们今年已经开始探索一些商业化的做法,像是将原生艺术画作标价出售,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他们还使用签约画家们的画作制作了帆布包、雨伞、水杯、钥匙串等文创产品,今年中秋节还尝试设计了原生艺术图案的月饼盒……
 
 
使用签约画家画作制作的文创产品
 
“我们签约的患者都没有工作,常规印象里他们是家庭的负担。但像是杨旻,售卖画作所获得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万元,患者的收入我们都交给了患者来保管。”在郭海平看来目前原生艺术画家们“被看见”的程度还是不够的,原生艺术作品的市场认可度也需要培养,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将这条道路走通,走出个模版来。
 
紫牛新闻记者|杨彦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