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生在江南,长在京城,写在香山,他的人生际遇和北京有很多关联,因此这是一个具有北京特色的题材。同时,曹雪芹和昆曲也有着诸多渊源,以昆曲这一艺术形式来表现曹雪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种跨界融合不是刻意而为的,而是以昆曲的本体为根基,将舞蹈、音乐的比例加强,同时使昆曲的抒情性和唯美性得到更鲜明的突出。”
在成功将《红楼梦》搬上昆曲舞台并一举荣获文华大奖后,北方昆曲剧院又将创作的目光投向了这部旷世名著的作者曹雪芹。经过多年酝酿,原创昆剧《曹雪芹》将于10月29日、30日在天桥剧场首演。这是一次昆曲与舞蹈、音乐的跨界融合,将以创新的舞台呈现带观众走进文学巨匠曹雪芹的精神世界。
昆剧《曹雪芹》以其后半生在北京西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分为“隐西山”“忆红楼”“绘纸鸢”“逝香山”四幕,以身世为引、作品为线,塑造了一个博学多才、历经坎坷、济世爱民的文学巨匠形象。
“曹雪芹生在江南,长在京城,写在香山,他的人生际遇和北京有很多关联,因此这是一个具有北京特色的题材。同时,曹雪芹和昆曲也有着诸多渊源,以昆曲这一艺术形式来表现曹雪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总导演、编剧吴蓓介绍,她和北昆的团队对曹雪芹这个题材研究了三四年的时间,做了充分的前期积累,“不光是读《红楼梦》,我还读了他的很多著作和相关文献,和北京曹雪芹学会的专家进行交流,去香山、通州张家湾等地采风,尽可能全面地去研究他。”
大量素材的积累和筛选,让曹雪芹的形象在剧本中逐渐丰满起来,也将他不为人熟知的一面呈现在舞台上。“曹雪芹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他是多才多艺的。他编写过一本《废艺斋集稿》,里面详细记载了篆刻、扎风筝、印染等八种手艺,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贫困的百姓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这恰恰体现了他的济世情怀。”在吴蓓看来,曹雪芹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坎坷之后,还能始终对人世间满怀深情,这一点是非常具有人性光辉的,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忆红楼”这一幕中,导演运用了“戏中戏”的处理方式,让宝黛钗等经典形象与曹雪芹同台亮相,也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倾注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出来。“这种构建是比较巧妙的,曹雪芹和贾政之间的对立、对宝黛自由爱情的赞美、对封建礼教下女性命运的同情,都得以自然地呈现。”
跨界融合塑造丰盈的人物形象
正因为曹雪芹的内心世界极其丰盈,昆剧《曹雪芹》在舞台呈现上也采用了更为丰富的艺术手法,以融合创新的方式展现人物的情感与境界。在肢体语言上,该剧打破了戏曲固有的程式性身段,大胆借鉴了民族舞、古典舞的抒情元素,同时在音乐上融入交响乐的元素,更好地渲染情感张力和营造意境。
“这种跨界融合不是刻意而为的,而是以昆曲的本体为根基,将舞蹈、音乐的比例加强,同时使昆曲的抒情性和唯美性得到更鲜明的突出。”吴蓓曾经创作过多部原创舞剧,也曾合作编创过黄梅戏《徽州女人》、京剧《图兰朵公主》、越剧《蝴蝶梦》、汉剧《霓裳长歌》、粤剧《花月影》等戏曲作品,此次与北方昆曲剧院合作,她希望以舞蹈的肢体语言去配合昆曲的唱腔和表演,融合打造一部完整、自然、巧妙、有新意的作品。
为此,《曹雪芹》在选角时就要求演员必须具备全面的可塑性,不仅要会唱,也要具备一定的形体能力。“其实古典舞和戏曲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而我希望这些舞蹈不仅仅体现形体美,更具有语言性,能够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吴蓓坦言,这种创新对北昆的演员们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过程也是相当艰难的,“他们必须要放弃掉一些戏曲的习惯性动作,更多地从内心上去感受人物。”
三个多月高强度排练累瘦“曹雪芹”
排练期间,吴蓓的要求相当之高,每一个动作都一遍遍地去抠,甚至在每天排练结束之后还要给演员们留“作业”。三个多月的高强度排练下来,全组的演员几乎都瘦了一圈,饰演曹雪芹的老生演员袁国良更是一度瘦了20多斤。
“这部戏有四幕,我的角色几乎全程都在舞台上,换装也只留给我一分钟的时间。”最让袁国良头疼的是,因为舞蹈的肢体动作较大,再接着演唱或者念白,就会出现气息的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只能在排练中一边调整节奏,一边锻炼体能。
同样需要演员适应的还有场地的调整。戏曲演出的厚地毯换成了舞蹈专用的硬地胶,让袁国良“跪”得膝盖都青了。“音乐的变化更难,戏曲表演是乐队去配合演员的演唱,而舞剧用的是录音,需要我们在反复排练中卡准节奏,找到默契。”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演员们都以极其敬业的态度一一克服了,他们对这部原创昆剧也充满了期待。袁国良希望观众不要以传统戏曲的眼光去看这部戏:“《曹雪芹》是一部探索性的剧目,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舞蹈和昆曲的融合,但无论如何创新,好听、好看,始终是我们的宗旨。”(记者 李俐)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