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锡剧《烛光在前》:红色经典需要创新拓展
张太雷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从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希望,为了信仰,毅然抛弃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和幸福,义无反顾地走上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
锡剧《烛光在前》推出至今不到一年半,其深刻的内涵、独特的构思和鲜活的形象,引起社会和业内热切关注,曾进京参加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最近该剧为备战文华大奖进行复排和巡演,从剧本到舞台呈现,主题更鲜明,故事更顺畅,表演更精彩,当属精品。
锡剧《烛光在前》明线聚焦的是革命先驱妻子、革命先烈母亲陆静华和她的三个孩子,暗线和落脚点则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张太雷。全剧以张太雷、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永远幸福”为背景,通过演绎陆静华理解并支持丈夫张太雷,小女儿张西蕾、儿子张一阳为革命信仰前赴后继的故事,深情礼赞张太雷、陆静华一家的革命情、夫妻情、母子情,折射出张太雷等共产党人为中国共产党壮大、中国革命成功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精神。
“烛光在前”是张西蕾自述的一本书名,编剧罗周大胆借用“烛光在前”作剧名,其立意显而易见。张太雷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从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希望,为了信仰,毅然抛弃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和幸福,义无反顾地走上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作为广州起义主要领导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在战火中牺牲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他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铮铮誓言。张西蕾曾说,这“烛光”是我的父亲张太雷为民众解放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的崇高灵魂;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更深一层理解,这“烛光”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建党精神的象征。
《烛光在前》采用元杂剧最常见的“四折一楔子”结构形式,“剪信、议去、掷衣、烛光”四折主戏,分别对应陆静华与三个孩子和丈夫,前三折以陆静华支持孩子们寻找党组织和加入革命队伍为切入点,通过“三送三别”,明写在陆静华的教育引导下,三个孩子自觉追随父亲走过的道路,暗写张太雷的影响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其中也包括对妻子的引领。第四折是打磨提升时推倒重写的一场戏,由儿子张一阳之死,引发母亲无限思念和无比悲伤。陆静华梦中与早已牺牲的张太雷重逢,张太雷终于道出了长年在外奔波的真相,并为儿子取名“一阳”,寄托和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即将诞生。让陆静华在梦中与张太雷团聚,既进一步揭示了第四折与前三折之间的逻辑关系,也点明“张太雷理想、信仰和精神”主线,突出“烛光在前、初心不改”之题旨。
如果说张太雷是那“烛光”,陆静华就是举起“烛光”的人。
从陆静华身上,我们看到了贤良、坚忍、非凡。丈夫“撇家一去十寒暑”,她选择无条件信任,“总归信你,是在做好的事体”。拉扯儿女、侍奉婆母,沉重的生活压力就这样落到她肩上。正如大女儿张西屏所言,“王家李家,披着姆妈浆洗的衣裳;钱家赵家,穿着姆妈手做的鞋样;典当铺掌柜的见着我,说天冷了,快把棉被赎回去过冬”。生活如此艰辛,陆静华始终以腌制萝卜“熬”与“搓”的办法冷静面对。
更大的悲痛是她送走了丈夫,等来的却是丈夫牺牲的消息。为不给家庭带来麻烦,多年来她一直隐瞒真相。面对小女儿投身革命的坚定态度,她经过痛苦抉择,最终告诉了孩子们父亲的真实身份,并让小女儿到上海去,走父亲的道路。儿子背着母亲投身革命,陆静华寻子到船上。她知道儿子这一走意味着什么,“太雷离家时,说知道这一天;细妹离家时,说不怕这一天;可是我怕呀,再也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陆静华最终还是忍痛割爱,儿子乘船离去,她将包裹扔上船,其中就有张太雷牺牲时的那块表。此时的陆静华身上,闪耀的不仅有传统美德,更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和开放胸怀。
从张太雷身上,我们则看到了担当、勇敢、柔情。前三折张太雷只是在别人的对话中出现,第四折也只是在妻子梦中出现。其中第一折穿插了张太雷唯一存世家书的再现,他在家书中提到,“要谋将来永远幸福”;第二折陆静华与婆母对话时深情说道,“他教我认字、教我画画、教我绣花”“我离他便无绪,见他便欢喜”;第四折张太雷与陆静华梦中相见,“觑着她衣衫褴褛人憔悴”,“原本一双纤纤手,而今十指色如灰”,特别暗示了张太雷、陆静华之间的深刻情感。
《烛光在前》的主创,编剧罗周、导演童薇薇、主演孙薇和周东亮、舞美设计韩生等,都是当今实力派艺术家。孙薇唱功扎实、表演细腻,在扮演陆静华过程中,以对嗓音、形体、情感节奏的极强控制力,以及面对丈夫、孩子和婆母的不同情感面,成功塑造了一位对丈夫精神追随、对孩子舐犊引领的革命家属形象。“锡剧王子”周东亮的加盟,让舞台呈现得到更大提升。周东亮扮演的张太雷只有一场戏,但又是灵魂人物,如何不抢戏又把戏演好,周东亮把握得很有分寸感。尤其两句高腔,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呐喊。临别时的那个拥抱,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眷念和不舍,因为不知下次能不能再见面。该剧舞美设计简而不凡,贯穿舞台空间主体形象的是一个“家”的方形平台,随着叙事环境的变化,舞美形象以写实道具、水墨绘景、旋转画幕等构成融合互补的空间语汇。
该剧的成功创作演出,也给我们诸多启示:革命历史题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而地方红色资源更需要创新性开拓;好戏是改出来的,也是演出来的!
(方标军 作者为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研究馆员)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