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4年的郑州机动车限行政策何时取消?业内人士:不建议完全取消限行
发布时间:2022-05-03 18:28:31|来源:|作者:

运行4年的郑州机动车限行政策何时取消?业内人士:不建议完全取消限行,随着限行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第二辆车,错开限行时间,“有些市民会将燃油车换购成混动的或者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也有市民选择直接再买一辆替换着开,所以交通量也在逐渐上升。”由此来看,无论限行与否,交通量都将居高不下。

2018年1月1日起,郑州开始实施机动车限行措施,规定每周工作日的7时至21时,对郑州市三环以内区域的所有道路实施限行政策。至今,机动车限行措施已经实施4年多,不断有人提出调整限行政策的建议。那么,限行措施落地以来,郑州市交通量有何变化?郑州是否会调整限行措施呢?

环保部门:将从利民便民的角度,根据机动车拥堵状况等研究修订

近日,有网友建议取消机动车限行政策或者进行适当调整。该网友表示,如果不能取消限行,希望可以调整为一天限1个号、早晚高峰限行其余时间不限行,或者限行时间缩短为早上7点30到晚上19点。

对于网友的建议,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督查室回复称,《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机动车限行措施的通告》(郑政通〔2017〕42号)(以下简称《通告》)已经运行4年3个月时间,为纾解郑州市交通拥堵和减少大气污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郑州市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通告》部分内容需要根据现阶段情况进行修订。目前郑州已将该《通告》修订写入郑州市2022年度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作任务中,9月底前完成修订报政府批准实施。

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督查室同时回复称,下一步,将从利民便民的角度,根据机动车拥堵状况、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规律,会同公安部门积极进行研究,加快推进机动车限行措施修订工作,确保更加合理安排限行区域、限行时间和限行车辆,减少对广大车主的扰动。

由于实施机动车限行措施,是重大行政决策,需要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建议,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应经市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

4年以来,郑州曾结合实际情况调整限行政策

为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郑州空气质量,缓解道路交通压力,2017年底,郑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机动车限行措施的通告,从2018年1月1日起,每周工作日的7时至21时,对郑州市东三环(107辅道)、南三环、西三环、北三环(均不含本路)以内区域的所有道路实施限行政策。

依照规定,按机动车号牌(含临时号牌和外地号牌)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尾数为字母的,以末位数字为准),工作日每天限行两个号。即号牌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为1和6的机动车周一限行、2和7的周二限行、3和8的周三限行、4和9的周四限行、5和0的周五限行(因法定节假日放假调休而调整为上班的周六周日,按对应调休的工作日限行)。

对此,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艳忠表示,在限行初期,机动车出行量降低了20%左右,效果非常明显。

记者梳理发现,限行的4年以来,郑州也曾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过限行政策:2020年2月3日,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郑州暂时解除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2021年7月,郑州因自然灾害天气影响,暂时解除限行措施两个月左右。

郑州机动车保有量超500万 业内人士不建议郑州完全取消限行

记者留意到,3月30日,南阳市政府发布通告,从4月1日0时起解除市中心城区机动车限行措施;4月6日,开封市政府也发布通知称,自2022年4月7日零时起,暂时解除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

那么,郑州是否也可以像开封、南阳一样解除限行措施?

据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100多万辆,2017年,378万余辆,十年增长约278万辆。2021年,郑州机动车保有量则超500万辆。仅过去4年,郑州机动车保有量就增长了122万余辆机动车。其中,2017年全年,郑州共增加机动车412900辆。

对此,刘艳忠认为,随着限行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第二辆车,错开限行时间,“有些市民会将燃油车换购成混动的或者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也有市民选择直接再买一辆替换着开,所以交通量也在逐渐上升。”由此来看,无论限行与否,交通量都将居高不下。

“但是如果解除限行完全放开,原本没有买车的用户可能也会购买机动车代步,交通量会更堵,所以不建议完全解除限行”刘艳忠坦言。

当下,网友提出的“调整为一天限1个号、早晚高峰限行其余时间不限行、限行时间缩短为早上7点30到晚上19点”等弹性限行方式是否可以采取?

“网友的限行方式可以考虑,但需要结合环保部门的要求。”刘艳忠表示,如果需要调整限行政策,需要相关部门从交通拥堵程度、交通事故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预判,经过专家论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会调整限行政策。

编辑:澜澜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