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初步调查结果出炉,我们能看出什么?
发布时间:2022-10-08 11:03:18|来源:凤凰网|作者:余飞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围绕此事“元凶”的种种猜测,很多都是诉诸动机论,都很容易找出疑点。俄本身是北溪管道的主要拥有者之一,对自己下手的动机也要打上一个问号。另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事无论是谁干的,都不得人心,因为直接对国际能源基础设施进行破坏,意味着对国际交往和冲突管控底线的一种突破。
 
 
近段时间,关注度能够盖过俄乌冲突的国际话题,毫无疑问就是连接俄罗斯和欧洲的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破坏事件。
 
现在,全世界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事儿到底是谁干的?
 
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  调查结果公布,俄罗斯:我们没参加调查
 
调查难度极大
 
瑞典安全局10月6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初步调查的结果“增强了对管道遭人为破坏的怀疑”。不过, 瑞典调查人员没有说明爆炸是如何发生的,或由谁负责。
 
由这点信息其实可以看出,别看最近关于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各种话题、讨论沸反盈天,但管道爆炸究竟是不是源自蓄意破坏,都才刚刚有一个“初步”的答案。
 
也就是说,面对当前各种听起来头头是道的分析,旁观者选择“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或许才是靠谱的吃瓜态度。
 
 
|瑞典,“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天然气不断喷涌而出。
 
事件得从9月26日说起。当日,由俄罗斯向德国输送能源的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北溪一号与北溪二号位于波罗的海海底的管道发生爆炸,导致大量天然气泄漏到附近海域。
 
爆炸发生后,美国、欧盟、北约和俄罗斯均表示爆炸是人为破坏造成的。因为该事件发生在俄乌冲突期间,适逢欧盟与俄罗斯就天然气议题产生分歧,又加上冬季来临,欧洲各国对天然气的需求上升,所以颇显敏感。各方关注度,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种种猜疑,自然居高不下。
 
众说纷纭之际,德国、丹麦、瑞典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宣布就事故原因展开调查。不过,一周多时间过去,也只是进一步确认了“蓄意破坏”的嫌疑,真相水落石出还言之过早。
 
 
 
谁的嫌疑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围绕此事“元凶”的种种猜测,很多都是诉诸动机论,都很容易找出疑点。
 
比如,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多国负责人将矛头指向了俄罗斯。考虑到目前俄乌冲突的大背景,这种指控不让人太惊讶。联系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在天然气议题上的分歧,俄罗斯似乎可以成为怀疑对象之一。
 
但,这种推论的矛盾明显不少。如俄罗斯在今年8月后,就显著限制了对欧洲的天然气输送。日前有数据称,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总量在一年内下降超过82%。而北溪管道发生爆炸之时,实际并未处于运行状态。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似乎没有必要进一步对输气管道进行破坏。
 
另外,俄本身是北溪管道的主要拥有者之一,对自己下手的动机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回到针对美国的指控。支持的一方认为,北溪管道破坏后,欧洲各国的天然气危机势必加剧,在能源上将进一步依赖美国,甚至一些产业也可能面临能源危机,不得不转移到美国。
 
并且,很蹊跷的是,美国总统拜登早在今年2月接受媒体访问时就放言,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北溪二号将不复存在,美国将终结北溪二号。这被视为事先张扬的“阳谋”。
 
不过,即使美国算得上是北溪管道被破坏的潜在受益者,这种推测也要直面一个疑问:如果真是美国干的,谁会乐意将这样的坏事事先昭告天下?这不明摆着把自己变成欧洲公敌?
 
还有国际媒体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事发几周前曾警告过德国,海底的天然气管道可能遭受攻击。如果此说法属实,美国“出手”的论断,可疑性进一步上升。
 
除此之外,包括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芬兰等也被视为这次爆炸的潜在受益者。它们也被一些分析放到了可能“元凶”的名单上。
 
 
 
调查未结束,真相待揭示
 
但客观来说,目前这事的真相依然是雾里看花。基于动机和立场先行的推测,可能并不靠谱。被指控的各国也无一例外予以了公开否认。
 
事发至今,有两点倒是可以确定。
 
一是,这次事件的确非同小可,受影响的绝非某一个国家。比如,北溪二号管道,就是由5个国家的6家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即俄罗斯为主导,德国、法国、荷兰和奥地利参与。这意味着,管道受损带来的影响涉及多个国家的利益,干这事的人(国家),也就是与多国为敌。就连后续的修复,也并非是哪一个国家可以决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其网站上就写道,由于尚未获得瑞典和丹麦必要的许可,目前无法接触到泄漏事件。
 
所以,整个事件,无异于为本就处于微妙状态的国际关系,投掷了一枚重磅炸弹,可能将多个国家拖入“混战”状态,将世界推向一个更为不确定的困境之中。
 
事实上,从国际关系角度来看,北溪管道扮演的也不仅仅是天然气交易媒介的作用,更是俄欧之间的联系管道之一。它的中断,也必将给由俄乌冲突推向“复杂化”的俄欧关系,增加新的修复难度。
 
另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事无论是谁干的,都不得人心,因为直接对国际能源基础设施进行破坏,意味着对国际交往和冲突管控底线的一种突破。欧盟方面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故意破坏欧洲能源基础设施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将导致可能的最强烈反应”。
 
瑞典安全局的声明是比较保守但也相对模糊的。“增强了对管道遭人为破坏的怀疑”,到目前为止只是一个初步的“推测”。
 
 
可以预料,正式的调查结论,必须也必然包括详细的证据链条和专业的技术鉴定分析报告。它的难度和复杂性,也许超过空难调查。没有确凿的、公开的、经得起国际社会检验的证据链展示,难以产生普遍认可的真相,那么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且会引发更多的猜疑。
 
人们只有期待更详细的调查,甚至调查本身,也需要更多透明度,比如将所涉及国家纳入调查组,国际相关机构给予专业支持和监督,才能让将来的报告更具说服力。
 
当然,相比查出“元凶”,此事如何善后,又将如何管控其对国际局势的冲击,是更为复杂的事。
 
而在此之前,围观者可以多些淡定,少些捕风捉影。因为超预期、反逻辑,本身就是不确定性高度上升的世界里“不确定性”的一部分。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