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仁忠:上海光源所产生的成果助力国家科技 ,相信中国光子科学会走到世界前列
“自豪”始终伴随着邰仁忠接下来的工作。“上海光源建成之前,国外都是在用一个老师的态度来指导我们,建好之后,他们的态度就很尊重了,认为我们和他们是平等的。做成上海光源比我发多少篇Nature和Science(《科学》)论文还要自豪,因为我们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装置,能够支持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去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
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坐落着一座形似“鹦鹉螺”的建筑——上海光源。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用户最多、成果产出最多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已为科学研究“服务”了十多年。
2004年12月25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SSRF)在张江科技园区开工建设,它是中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能够产生宽波段的同步辐射光,被形容为“超级显微镜”,是支撑众多学科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发不可或缺的实验手段。
“我回国就是为了做上海光源。”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归侨邰仁忠说,上海光源建设计划是他回国的契机。
“我博士研究的就是同步辐射,1999年毕业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上海光源,回来也没有研究环境,就在日本又念了两个博士后。”在日本“徘徊”了4年后,邰仁忠得知上海光源要立项的消息,“当时我就蛮兴奋的,在日本学了这么多年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结束了在日本的求学生涯后,邰仁忠入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投身上海光源的建设中。制造上海光源这样大的科学装置,面临的困难是全方位的。他回忆:“当时有很多持怀疑态度的人,因为除了科学家之外,还需要所在国制造科研设备的能力。一开始我也比较忐忑,幸而回国后,每年都能看到我们国家经济、科技的巨大进步。”
2009年4月29日,上海光源正式竣工。“那天我们心情非常激动,当时Nature(《自然》)来采访,说中国因为有了上海光源,终于加入世界级的同步辐射光源俱乐部,我们都心有自豪。”邰仁忠说。
“自豪”始终伴随着邰仁忠接下来的工作。“上海光源建成之前,国外都是在用一个老师的态度来指导我们,建好之后,他们的态度就很尊重了,认为我们和他们是平等的。做成上海光源比我发多少篇Nature和Science(《科学》)论文还要自豪,因为我们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装置,能够支持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去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
通过十几年的运行开放,上海光源接待用户超过4万人,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涵盖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环境、地质、考古等学科领域。上海光源的用户们已发表期刊论文1万多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Cell(《细胞》)三种顶级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
在邰仁忠看来,上海光源对中国科技发展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推动基础前沿科学。比如我们2015年在凝聚态材料中发现了Weyl费米子,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二是用基础前沿的突破进行高新技术研发。”邰仁忠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解释道,上海光源能够解析禽流感、埃博拉、寨卡和新冠等病毒的入侵机理,进行后续的疫苗、药物生产;在材料科学方面,石墨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各国都在研究它的产业化应用,依靠上海光源对石墨烯的研究,杭州已经建成年产10吨的石墨烯生产基地。
2016年以前,上海只有上海光源这一个大科学设施。随着上海光源二期开工建设,张江科学城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2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世界级光子科学中心,在上海蓄势成形。邰仁忠认为,中国的光子科学未来肯定会蓬勃发展,而且会走到世界前列。“这一点我非常有信心,也非常自豪。”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