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海洋、保护和开发海洋,深海科考及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必不可少。近年来,载人潜水器在科研方面的应用面越来越广。从前因缺乏深海科考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作业工具,研究人员无法获取足够数量的深海生物科研样本,一度导致科学研究进展缓慢。而今,以载人潜水器为代表的系列科研装备和研究平台的升级带来了科学范式的进步与改变。
目前,我国已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记者日前从“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用户科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会议上获悉,“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2022年分别完成了100潜次、75潜次作业,这是2018年以来我国载人潜水器年下潜次数第四年蝉联全球首位。疫情并未阻止国内科学家探索深海奥秘的步伐,专家预计,至2023年底,“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载人潜水器累计下潜次数或将逾千次。
“‘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这两台潜水器不仅作业能力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的实践也表明其运维能力已达到世界一流,并开辟了我国深潜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专家表示,未来,深海所将持续发展船—潜、有人—无人协同作业技术,不断完善海上应急响应体系建设,拓展深远海行动新维度,进一步锤炼运维队伍,以此提升水下考古、特殊目标探测等作业能力,并支撑深潜科学研究取得更多创新成果。
记者从中科院深海所了解到,至2022年底,“深海勇士”号累计服务单位65家,“奋斗者”号累计服务单位23家,新增4次万米级下潜。载人潜水器2022年服务的用户单位中,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占比过半。
一位高校研究人员介绍,从前因缺乏深海科考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作业工具,研究人员无法获取足够数量的深海生物科研样本,一度导致科学研究进展缓慢。而今,以载人潜水器为代表的系列科研装备和研究平台的升级带来了科学范式的进步与改变。科学家们得以使深渊环境以及相关样品和数据从万米之下浮出水面,呈现在公众面前。
依托“奋斗者”号,上海交通大学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中科院深海所、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国内相关单位,开展了深渊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简称MEER计划)。在载人潜水器的助力下,不仅取样精度实现了从百米到厘米的4个数量级的跨越,单个下潜作业实现的取样频率也从几份增至几百份。在大量深渊样本的支持下,MEER计划建立了超过160Tb数据量的深渊微生物数据集。依托大数据,MEER科研团队在深渊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表明,深渊具有世界上极高的微生物多样性、新颖性和新资源潜能。
近年来,载人潜水器在科研方面的应用面越来越广。从深渊生态研究、鲸落的发现与研究乃至中国深海考古中,均可见到载人潜水器的身影。
“载人潜水器对深海研究太重要了!”提起发现鲸落的时刻,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谢伟依旧激动。2020年,谢伟以共同首席科学家的身份登上“探索一号”科考船结束科考航次(TS-16航次)。正是在这次科考中,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南海发现了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载人潜水器还在深海考古方面大显身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告诉记者,得益于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发展,以及深拖物探、ROV、载人潜器的协同应用,南海深海考古取得重要进展。他还透露,2023年载人潜水器将再次前往南海进行深海考古专项调研。
编辑:涵雨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