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野生大熊猫种群重要手段 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3-10-12 21:23:26|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

  以雅安为例,近年来,大熊猫保护力度不断升级。栖息地保护方面,200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建成。2006年7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雅安占据保护地核心区面积的52%。

  驱车从四川都江堰市区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向西,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熊猫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这里气候温凉、多雨湿润,地处大熊猫的自然生存环境里,非常适合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

  圈养大熊猫的野化放归是熊猫中心首创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野化培训、放归与监测等阶段。多年来,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倾注大量心血,建立了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监测技术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为何要将大熊猫野化放归,这对大熊猫种群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从圈养到放归,大熊猫要上哪些“培训课”?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野生大熊猫种群重要手段

  山林青翠,溪流涓涓。在核桃坪基地野化培训区域,除了一条工作人员上山下山踩出来的小路,几乎看不到人类活动的痕迹,保留着原始生态。为了不惊扰这份寂静,记者把手机调至静音,轻手轻脚走进这里。

  茂密丛林间,大熊猫“博斯”带着幼仔正在酣睡。不远处,身着“熊猫服”的饲养员,正利用这段时间,抓紧清扫圈舍,补充新鲜竹子。

  “为了掩盖人类的气味,‘熊猫服’上喷有熊猫粪便和尿液的提取物。” 核桃坪基地野外研究动物管理部部长何胜山告诉记者,不同于圈养大熊猫对饲养员的亲近和依赖,野化培训的饲养员要时刻保持“隐身”。

  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成效明显。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等六大山系。

  然而,自然地理障碍将这些野生大熊猫隔离在六大山系中,人类活动又将这六大栖息地种群割裂成无法交往的小局域种群。“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被隔离的种群之间不能实现基因交流,使得局域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核桃坪基地主任吴代福表示。

  要拯救一个物种,必须保护其所在群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物种内部遗传的多样性。“目前,我国保护大熊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吴代福介绍,两种方式的连接点,就是将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后,放归到野外濒危小种群,从而改善其遗传多样性、降低灭绝风险,实现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

  随着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等世界性繁育难题被攻克,大熊猫人工繁育硕果累累,圈养大熊猫种群实现了自我维持。2003年,熊猫中心启动圈养繁育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工作。

  2006年4月,雄性亚成体大熊猫“祥祥”经过独立野化培训后,放归野外。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工作人员在雪地里发现它的尸体。经过分析研判,“祥祥”在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的打斗中,从高处摔落重伤致死。

  熊猫中心总结“祥祥”野化失败案例认为,也许是缺乏合适的学习对象,导致“祥祥”野外生存能力不足;也许是放归地种群数量饱和,“祥祥”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野外成年雄性大熊猫对领地和配偶的争夺异常激烈,“祥祥”可能打斗经验不足,招架不住。

  总结经验,再接再厉。2010年,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稳定增长,熊猫中心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并首次提出“母兽带仔”的野化培训新方法。

编辑:菲菲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