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3人表彰其发现“合成量子点”的贡献 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当地时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蒙吉·巴文迪、美国科学家路易斯·布鲁斯和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阿列克谢·叶基莫夫3人,以表彰他们关于“发现合成量子点”的贡献。在这3人中,阿列克谢·叶基莫夫的经历最为传奇,他也是“量子点”这个概念的发现者。阿列克谢在科研生涯中同时获得过前苏联和美国的重要科学奖项。在78岁高龄,他依然奋斗在实业界,为“合成量子点”的更大规模应用进行努力。
“合成量子点”荣获诺奖
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量子点”是一种极其微型的半导体晶体结构,300万个“量子点”排在一起大约只有一般人的拇指宽度。随着“量子点”尺寸越来越小,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越发神奇,可以创造出无数的应用场景。
早在1981年,当时还是前苏联科学家的阿列克谢最早发现了“量子点”的基本原理。虽然人类制造“量子点”的手段越来越先进,其未来的应用也越来越有想象空间,不过,这项几十年前发现的技术,在21世纪仍然在不断突破新的疆域。
化学奖颁奖委员会致辞称:“合成量子点在今天照亮着无数的电脑和电视屏幕,在未来还可应用于激光手术、可折叠电子、加密通讯等领域。这些神奇的微小分子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比巨大的好处,我们才刚刚开始领略它们的神奇之处”。
诺奖官网介绍说,一个“量子点”的大小之于足球,相当于一颗足球之于整个地球。在阿列克谢发现“量子点”概念之前,人类对于如此微小尺度的化学世界还没有多少认知。而在阿列克谢之后,后辈的科学家们不断创造新的方法,如今人们已经可以用化学溶液、电磁场、气相沉淀、分子结晶等多种手段人工合成“量子点”。
科研生涯荣誉等身
78岁高龄终获诺奖
1945年2月28日,阿列克谢出生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现俄罗斯圣彼得堡),从小是“学霸”的他选择从事固体物理学研究。早在1975年,年仅30岁的他就获得苏联国家科学和工程奖,当时他在俄罗斯科学院艾菲物理技术研究所工作,对“电子自旋”现象有着深入研究。
1981年,阿列克谢在玻璃矩阵中发现了影响他一生的“量子点”现象。他在研究所论文中指出,随着“量子点”本身的尺寸随着温度等外部条件变化,玻璃的颜色也随之改变,这种“依赖于尺寸的物理性质纳米级化学性质”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早在那个年代,阿列克谢就预言“量子点”可以被应用于提高计算机算力、增加显示屏精度以及医疗手术。他设想在未来医生们的手术刀可以借助“量子点”的化学变化,实现“精确到毫厘”的切除操作。
2006年,他在“量子点”方向的持续研究迎来收获,拿下了美国光学学会颁发的“伍德科学奖”,这被认为是光学行业内分量最重的奖项。此后阿列克谢在纽约著名的纳米结晶科技公司(Nanocrystals Technology)长期担任首席科学家一职,致力于纳米技术的量产应用。
红星新闻记者 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