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纷纷看上了贷款生意 有些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发布时间:2023-11-12 15:49:08|来源:搜狐新闻|作者:

  数据显示,四大国有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已从去年普遍的5%-8%降至4%以下。除此以外,经营贷等信贷产品在贷款市场中的活跃度也明显提升。尽管如此,有借贷需求的消费者仍应根据自身能力理性借贷、量力而行,切勿过度借贷。

  “双11”大战白热化的高潮,各种“羊毛党”横行,其中不少带货主播都在推荐一种“一定要薅的羊毛”,那便是信用卡分期免息。不少电商平台上、直播间里,各种“花式”荐分期,将分期免息作为商品卖点,主播们通常用重点口播+展示广告牌的方式强调商品支持分期免息,将分期款项按日折算,“每日仅需×元”来进行推销。

  从根子上来看,不管是信用卡分期,还是消费金融产品(如小额消费贷)都属于金融产品的一种,本质上是金融服务。对于部分消费者,尤其是这些产品的意向客户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既能提前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又能量入为出,化整为零,熨平因购物带来的经济压力。但既然是金融产品,势必有其不同于一般消费品的严肃性和特殊性。放眼目前大部分衍生问题,都是因为对这一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各大电商平台上的营销行为,往往存在信息披露不足、风险提示不到位的情况,例如某些主播对金融产品提供主体、息费标准、逾期还款的违约责任等合同重要条款均未作披露,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储户去银行存款,肯定不想买成保险。消费者去购物,莫名“被”贷款一定也意难平。

  对于另外一部分愿意接触这类产品的消费者,比如学生,对于产品的金融属性和后续所存在的风险点,恐怕知之甚少。而那些“贷”货主播在介绍时,往往有意语焉不详。“使用不满意7天包退换,花的是花呗的钱,不是咱自己的钱”“和舍友拼着买就不贵了”“分期下来每个月300不贵”“分期免掉的利息由主播承担”,面对这些花里胡哨、云遮雾绕的话术,一般人是不明就里的。等到真的因为各种因素还不上所产生的费用,就会产生各种麻烦,而主播们早就因为导流得法,获得了自己的超额收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卡分期,包括信用贷往往可以躲开,因为信用卡、信用贷可以选择不办,而绝大多数银行相关办理流程也比较审慎正规,客户对自己办没办,完全可以做到心里有数,但小额贷款则往往防不胜防。当前借款功能几乎渗透到我们手机里常用的每一款App,从购物平台到共享单车,甚至Office软件,这些App用各种方式提醒你可以借钱。并且整个贷款开通的过程通常异常“丝滑”“无感”,往往服务名称具有诱导倾向,很难让消费者发现其贷款的性质,甚至直到某日查询个人征信时才会发现这些贷款记录。这种悄无声息、“强买强卖”的操作,无疑会惹恼很多消费者,影响商业平台的口碑和信誉。因为对于完全蒙在鼓里的消费者来说,完全有可能忘记还贷而损害自己的征信,毕竟,自认为没有贷款,怎么会想起来去还款呢。

  当前互联网公司纷纷看上了贷款生意,在将自己流量变现,导流到自己的贷款业务环节上,可谓煞费苦心。为什么都想借钱给你,自然是有利可图,这些平台的利率通常在7.2%—24%之间,远超目前不少银行的年化4%-5%左右的消费贷产品。所以连苹果都没有免俗,之前CEO库克担心会影响公司的声誉,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触碰利润高企的金融服务,终于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小额贷款服务。

  但金融毕竟就是金融,其产品推荐一定要秉持适格原则,即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人。无论是MCN机构,还是商业平台,如果约束不好自己相关营销活动的内容生态,迟早会迎来消费者的维权反噬和监管的棒喝。

编辑:菲菲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相关阅读

资讯

产业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