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如画,山河尽染。走进秦安县王铺镇师山村,环境美、产业兴、乡风淳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谁曾想,几年前,师山村还是一个“灰头土脸”的普通乡村,泥巴路、污水沟和满地的家畜粪便。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王铺镇利用自身优势,持续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让师山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当然,这些变化也离不开师山村帮扶单位用心、用情、用力地帮扶。
甘肃省军区和甘肃农垦集团是师山村帮扶单位,自帮扶以来,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细化措施、精准发力,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作为中心任务,持续挖掘和充分发挥帮扶村资源优势,以产业帮扶为重点,以科技培训为抓手,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大力培育和重点扶持帮扶村苹果、花椒和马铃薯三大产业发展,形成了“家家有果园,户户有产业”的发展格局。
王铺镇师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姚文杰介绍说:“甘肃农垦集团近三年累计向帮扶村提供优质马铃薯原种330吨,肥料150吨,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助推建成马铃薯新品种高产示范种植基地3000亩,试验示范带动种植马铃薯达到8000多亩,为当地马铃薯产业从小、散、弱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作业方向发展拓宽了新的路径。“
“这几年省军区和农垦集团每年给我们发放洋芋、地膜和农药,同时请来技术人员为我们进行技术指导,使我们的农产品质量、产量大大提高,收入也逐渐增高了。”王铺镇师山村村民李子平说道。
产业兴了,生活富裕了,村庄治理成了摆在眼前的一个新课题。为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驻村帮扶工作队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契机,通过村道路两侧栽植常青绿化树、改造和修缮道路、平整垃圾集中堆放点、配套垃圾箱和清扫工具、文化健身广场体育器材,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同时联合村“两委”和公益性岗位,集中对村主干道巷道垃圾清理整治,加大宣传力度,聚焦关键位置和重要节点,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对垃圾堆放点等整治重点位置安排专人进行定期清理,并且不断扩大参与范围,从公益性岗位人员清理到全村人员参与,以“大环境带动小环境”,不断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我们驻村工作队帮助帮扶村建立了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支部书记包村、村干部包片、公益岗和党员包巷、村民门前三包”的责任制,形成“村-巷-户”的无缝隙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提升了帮扶村的人居环境整体面貌。“王铺镇师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姚文杰说道。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一点也不过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一直是困扰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打破这一发展瓶颈,师山村“两委”班子抢抓政策机遇,上下奔走、争取资金,一项项扶贫项目先后落地生根、一件件民生实事接续落实,全面畅通了群众的“出行路”,彻底打通了增收的“致富路”。自来水到户全覆盖、危旧房全面清零,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广场建设和太阳能路灯的安装等等,每一项都极大地改善着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昔日,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大车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村民摸黑赶路、肩挑背扛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王铺镇师山村村民朱小勤说:“以前是土路,干啥都不方便,现在给我们打了水泥路,又通到家门口了,我们干啥都方便了,以前苹果都是人担的,现在不用了,可以用车直接从地里拉到家里。”
志愿服务有温度,文明实践开新花。依托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师山村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开展“美丽庭院”“孝老爱亲”“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等新时代文明评选活动,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王铺镇师山村村文书李国艳说"村两委和帮扶工作队经常组织志愿者为留守老人、残疾人、特困供养人员理发、打扫卫生,在传统节日经常邀请特殊困难人员一起过节,为他们送礼品,给他们带去节日的祝福。农闲时经常组织村民参加乒乓球比赛、跳广场舞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生活中的文明风尚,正是公民道德建设形成的聚变效应,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让人感受到新时代新农村的铿锵律动。
今天的师山村,设施齐备,亭台掩映,果园遍山,村美人和,这张乡村振兴“发展卷”是驻村工作队多年来助力这片土地振兴发展的实践与坚守。如今,来自甘肃省军区和甘肃农垦集团的新一批干部接过驻村工作“接力棒”,他们纷纷表示,将握稳乡村振兴接力棒,迅速转换角色,沉下身心融入群众,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村情民意,与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继续从“心”出发,用心“答卷”,为师山村的接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