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25日,融创中国在上交所公告称,拟推进两笔公开市场产品的展期及延期支付工作。这是融创首次公开表示,公司面临阶段性的资金压力,同时债券出现展期情况。事实上,企业的流动匮乏似乎早有征兆。
根据公告,2023年4月融创中国集团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80.6亿,合同销售面积约57.8万平米,合同销售均价约人民币13940元/平。
截至2023年4月底,融创集团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373.3亿,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281.4万平,合同销售均价约人民币13270元/平。
融创中国自复牌后,一直在更新境外债务重组进展。
5月4日发布的公告表示,85%债权人已加入重组支持协议。公告标明,同意费须于重组生效日期或之前支付,前提是同意债权人持有或已获得符合重组支持协议相关规定的合格受限债务;在计划会议上(无论亲身或委派代表)就其于记录日期持有的现有债务的总额投票赞成计划;并未行使其终止重组支持协议的权利,且并未在任何重大方面违反重组支持协议的任何相关条款及条件。
据了解,融创中国于3月28日披露90.48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从整体的重组方案来看,融创中国将境外债务分为降杠杆、留债展期两大板块进行重组,为债权人提供了可转换债券、强制可转换债券、转换为部分融创服务股权、置换新票据等多种选项。融创中国公告称,公司90.48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已与债权人小组(其债权占现有债务未偿还本金总额超30%)就重组条款达成协议。以此计算,债权人小组持有的金额约30亿美元,权重占比较高,融创中国的重组方案只要拿到75%以上的赞成票即可通过。此前,4月20日的境外债务重组进展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日,占现有债务超过75%的持有人已递交加入重组支持协议的函件。
从盘面上看,5月5日早间融创中国股价自开盘一路上涨,最高达1.91港元,涨幅在20.89%。截至收盘,融创中国股价达1.86港元/股,涨幅为17.72%。
融创中国的经营情况也引发了公司管理层的反思。
早在3月29日,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就在境外债务重组说明会上因债务逾期对投资人致歉。自2021年四季度行业巨变以来,融创出现了阶段性困难、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追求规模的惯性,曾让融创在投资上过于乐观和激进,在控制发展节奏、降低杠杆方面不够坚决,在管理上也存在授权过于下放等问题,最终导致安全垫不够厚,没能经受住这一轮考验。对此,孙宏斌表示,“管理团队已进行了深刻反思,将持续总结经验与教训,对于公司恢复正常非常有信心”。
同时,融创中国CEO汪孟德提到,“过去一年里公司围绕两个重心推进工作,一是全力保交付和基本运营,另一个就是保价值。融创努力寻求和推动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公司全面恢复正常,目前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如今,融创中国的经营逐渐显现向好态势,希望其销售情况在下半年有更好的恢复,得以支持经营更快的恢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