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Jensen Huang)表示,计算机行业正同时经历加速计算、生成式 AI 两个转变。随着公司竞相将生成式 AI 应用到每个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中,价值万亿美元的全球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将从通用计算过渡到加速计算。
北京时间周四清晨,伟全球AI算力龙头英达发布2024财年第一财季的财报,业绩明显高于预期,引发盘后股价暴涨。
5月26日,A股存储器、算力、AIGC等概念板块纷纷上涨。这也引来投资者涌向互动平台,纷纷如上询问上市公司是否和英伟达达成合作,以寻找“英伟达概念股”。
目前来看,这种所谓的“英伟达概念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和英伟达有直接的供货或者合作关系,另一类就是国内的AI产业链公司。
机构人士认为,在众多巨头参与到大模型和AI算力竞赛的背景下,英伟达业绩超预期,体现的是AI算力基础设施阶段和未来的高景气,也为AI应用的持续落地奠定基础,英伟达供应链及其他AI算力及应用相关公司将迎来发展机遇。
英伟达业绩超预期
公司实现收入71.9亿美元,同比下滑13%,环比增长19%;实现净利润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6%,环比增长44%;
英伟达发布的2024财年第一财季(截至2023年4月30日前三个月)的业绩显示,毛利率为64.6%,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3个百分点。虽然同比有所下滑,但远超此前公司前期指引(65亿美元,正负浮动2%)及市场预期的65.3亿美元。
英伟达业绩持续增长主要受数据中心业务的推动,2024年第一财季公司数据中心业务实现创纪录的42.84亿美元收入,同比上升约14%,高于市场预期的39.1亿美元,主要系AI相关需求显著增长。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推动计算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并快速过渡到英伟达加速计算平台,推动了对英伟达产品需求的大幅上升。
英伟达两大营收支柱的另一项,游戏业务实现营收22.4亿美元,同比下降38%,环比增长22%,原因是面向游戏玩家的显卡芯片业务大幅下降,目前刚刚有所恢复。
英伟达表示,一季度PC端的GPU需求得到稳固,实现的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数据中心业务,原因是使用基于Hopper和Ampere架构GPU的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的需求不断增长。公司已经锁定了数据中心芯片业务的大幅增长,二季度营收指引扭转此前连续三个季度的同比下滑趋势,预期约为110亿美元,比市场预期的71.8亿美元高出53.2%。
同时,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由于互联网公司、云计算提供商和企业客户都迫切地希望将生成式AI应用到自身业务中,下一季度数据中心客户的销售额或将翻番,大数据中心的运营商也在重组其计算基础设施以应对未来发展机会。英伟达已做好充分准备从AI机遇中受益,计划在下半年大幅增加整个数据中心产品系列(包括InfiniBand和BlueField-3DPU)的供应,以满足激增的需求。
引爆A股算力板块
在ChatGPT横空出世后,对高计算GPU的需求随之飙升,英伟达不仅是ChatGPT芯片供应商,很多AI大模型使用的GPU也来自英伟达。英伟达因此被视为此番AI热潮中的“总龙头”。
国金证券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提及,沪电股份是英伟达服务器PCB供应商,胜宏科技是英伟达显卡PCB供应商。
具体来看,5月26日,沪电股份盘中最高涨幅超6%;胜宏科技盘中一度触及涨停,股价创2022年3月以来新高。
公开资料显示,胜宏科技主要产品为PCB硬板,包括双面板、多层板和HDI。近期曾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提问公司是否供货英伟达,胜宏科技仅表示,公司加强海外头部客户研发合作,深耕核心客户核心产品,不断优化和升级PCB产品的核心技术,稳步推进产品在客户端的认证工作。现已推出高阶HDI、高频高速PCB等多款AI服务器相关产品,可完全满足客户对高端PCB产品的需求。
NVIDIA(英伟达)为公司海外重要客户,公司主要为NVIDIA供应中高端FT测试探针及相关零组件。公司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后道)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和林微纳4月17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
另有多份研报指出,铂科新材的铜铁共烧合金电感并已经独家向英伟达等头部芯片公司供货。
此外,和英伟达存在合作关系的公司也受到关注。去年8月,鸿博股份(002229)公告称,公司与中关村中恒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英伟达公司、北京英博数科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就在北京市共同合作成立北京AI创新赋能中心,开展相关人工智能科技领域项目建设及运营服务事宜签署了《合作协议》。
公司代理销售英伟达产品,目前公司与英伟达合作规模较小,对公司业务没有重大影响。
先进数通3月2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
从AI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市场普遍认为,高性能计算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或成为关键。信达证券最新研报指出,若以动态视角来看AI芯片及服务器相关上游的业绩弹性或存在超预期可能。建议持续关注AI算力板块与半导体国产化板块:(1)算力:工业富联/芯原股份/寒武纪/景嘉微/海光信息/沪电股份;(2)国产化方向:中芯国际/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拓荆科技/精测电子;(3)核心零部件材料:兴森科技/茂莱光学/福晶科技/英杰电气/沪硅产业/富创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