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多,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山王庙村,村民王文敬就挥舞着扫帚开始清扫村道,旁边停放着一辆电动三轮保洁车。
“每天我先把负责的路段整体清扫一遍,然后回家吃个早饭,10点后再回到路段进行巡查。”王文敬边说边手脚麻利地将清扫的垃圾装进三轮车。
虽然是在本村做保洁,但王文敬的“东家”并不是村委会,而是村里成立的农村物业管理委员会。“车是公司配的,扫帚也是!”他笑着向记者展示手里的扫帚。
今年初,青岩镇开始探索乡土味“农村物管”模式,建立起以“村集体+公司+匠人”等组成的农村物业管理委员会,承担起基层治理、基础设施维护、公共绿化管理等具体管护职责,探索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模式,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
得益于这种新型乡村治理模式,11名村民在家门口被农村物业管理委员会聘为员工。
物业管理“驻村”,乡村环境焕发新容颜
“现在村里的垃圾都是日产日清,环境不比城里差!”山王庙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田高兴地说。行走在山王庙村中,目之所及的道路、河岸、农家院落都给人清爽舒适感。
“工作时间、工作职责,我们都有明确的规定,大家都要遵守。”王文敬是村物业服务的小组长,在做好自身日常工作的同时,还是一名“管理人员”,每天的重要任务就是巡查各个路段保洁工作有没有做到位。
“开始推行‘物管’入村之前,每个村里都有保洁员,但是这些保洁岗位都是公益性质的,基本工资很低,只能提供基础服务。”青岩镇副镇长孙大粒介绍。
过去村里类似保洁这样的公益性岗位,基本是乡镇为村内就业困难人群提供的,缺少完善的管理、考核机制,薪水不高,由镇财政拨款,村社管理。
“仅靠乡镇自己,远远达不到‘专业化’的门槛。”在孙大粒眼里,农村物业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一点不输城市。
孙大粒介绍,“青岩镇是贵州的旅游大镇,也是农业大镇,以往有很多工作都需要乡镇党委政府亲自抓,比如农业废弃物清理、河道和小微水体管养等工作。但是在这些工作当中,乡镇面临着人手不够、不专业的窘境。”
“近几年山王庙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稳步实现了增收,但是也面临一个问题,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建好后谁来管、村寨绿化谁来负责、农村匠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因此,山王庙村‘农村物管’队伍应运而生,成立起‘村集体+党员+建筑工匠+乡贤寨老’等服务队伍。”孙大粒介绍,自去年“农村物管”实施以来,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有人管护、公共绿化有人修剪、能人工匠有活干。
“以前环境卫生有啥事都是找村委,村委再上报解决,比较麻烦。现在有事就找农村物管,一个电话就能搞定。”村民杨永学说。
“我们的优势在于,有一支熟悉村里大事小情的队伍,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能人巧匠,能为全村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服务。”王文敬说。
破管理之难,“小物业”实现“大治理”
对乡村而言,农村物业化管理服务的推广,不仅解决了乡村环境卫生、基层管理以及村民生活“急、难、愁”等问题,也为村民带来了一定就业机会,就地解决劳动力安置。
在山王庙村,农村物业化管理究竟管什么?大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的“大工程”,小到邻里纠纷化解、为村民修理家具的“小事情”,都有“乡村管家”的身影。
“山王庙村物管的发展方向主要为对内、对外。对内主要是把村庄基础设施、产业等管起来;对外发挥村里匠人的优势承接周边村寨的服务。物业管委会成立不仅有效解决了本村的就业问题,让村民拓宽了就业渠道,拥有了一份在家门口就业的稳定工作,还赋予了村集体经济‘造血’的能力,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源源动力。”王文敬说。
物业化管理成效好与否,村民说了算。在山王庙村,将“门前三包”落实情况、家庭和睦等物业管理内容纳入“红黑榜+积分榜”评比,邀请村民一同参与打分,每月评出“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最美清洁户”等荣誉,实现物业管理“自己监督、自己评议”,促使“家风、民风”同步改善,实现“小家庭”与“大治理”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如今,大家都不好意思乱丢垃圾,看到不文明现象,会立马提醒、制止。”多个受访村民表示。
山王庙的“农村物业化管理”模式,正以“自治、精治”成就“善治”。
“农村实为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知根知底,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孙大粒认为,以“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物业化管理”,唤醒了村民主人翁意识,打通了农村治理“最后一米”,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解决“人”和“钱”,让物业驻村成为新常态
在城市,物业公司是“标配”,且在大家的认知里,物业公司的服务范围也基本停留在城市层面,与乡村很少能关联起来。
“城市里物业收费尚且困难,在农村,这项工作如何开展?没有钱,物业服务怎么持续?”孙大粒说,最初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心里都有些没底。
作为乡村精细化治理的新尝试,“农村物业化管理”模式是否可行、能否持续?绕不开“钱”的问题。“村里成立物业管理队伍,难的是体制机制,缺的是资金来源。”孙大粒说。
“人手少、事情多”“经常吃力不讨好”“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面对农村治理矛盾症结,山王庙村在推行“农村物业化管理”进程中,让村民站“C位”,唱“主角”,激活乡村自治内生动力,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王文敬介绍,农村物管队管农村“五治”的具体工作,比如房屋乱搭、乱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同时把森防员、护林员、公益性岗位的人员都整合进来。
落实了队伍,第二个关键就是经费。为破解农村物管资金难题,当地通过“镇财政补助一点、村集体筹措一点”既有效保障了资金投入,又不向群众收取“物业费”。
乡村物业市场潜力巨大,但这也意味着,物业公司的进入对传统村落格局和村民传统意识有很大的冲击。因此这不仅为物业公司服务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物业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方向。
“民法典颁布实施后,我国城市物业管理更趋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然而,在多年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物业管理对农村居民而言则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话题。现有法律法规涉及物业管理的内容,可以说与农村生活基本是脱节的。在现实生活中,农村村居环境卫生、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基本上靠分散的农户自身或者村委会想办法解决,这样的管理模式由于缺乏专业性常常捉襟见肘。”贵州民族大学法学教授陈小平认为,山王庙村的实践,不仅填补了农村物业管理的空白,也开启了农村物业管理模式从组建、管理,到运行、持续的有益探索,更重要的是,物业管理在让百姓安居乐业、享受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开辟了一条有益于乡村精细化治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有了这样的新探索,乡村振兴、和美中国的目标还会远吗?”陈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