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集聚了全国90%以上信息技术头部企业 是何地方能硬控这些企业?
今年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来,北京科技创新发展实现六个“创新跃升”、五个“全球前列”,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关键枢纽。
由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包括北京经开区和顺义区)共同组成的“三城一区”,是北京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
近日,红星资本局走访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信创园,这里集聚了全国90%以上信息技术头部企业,他们承担着培育自主信息技术体系的职责,肩负着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的使命。
中国操作系统的生态正跨越“从能用到好用”
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进入中国市场30年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经开区有这样一家企业,正在加速追赶国外一流系统,立志做“中国操作系统领创者”。
成立于2019年的统信软件,是全球主流的操作系统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已形成桌面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产品线,以及集中域管平台、企业级应用商店、彩虹平台迁移软件等应用产品。
“从2019年开始,国家大力推动了基于国内自主标准的基础软件开发,特别是以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的技术和生态突破。这几年下来,整个生态建设和之前相比已经有一个质的飞跃。”统信软件市场总监王友海告诉记者:“我们说的卡脖子不仅仅是技术。”王友海举例,大量应用软件都是基于操作系统进行开发,整个生态越完善,应用体验越好,运行的速度越快。
以操作系统为底座的生态系统正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王友海介绍,统信软件今年生态建设核心是“原生开发”,不只是统信,整个国内的操作系统厂商都在重点推进原生技术开发、原生应用开发。
王友海表示,2023年底统信UOS桌面端操作系统的装机量已达600万;接下来到2029年主要扩大国内企业端和个人端的用户规模;2030年至2034年的远期目标是成为全球主流的操作系统产品,打破Windows的垄断。
看不见的交付技术确保应用永远在线
2021年12月在信创园成立的通明智云,也是为了实现相关技术国产自主的企业。
“双11”、春运抢票,上亿人可能同时访问一个网站,怎样保证访问畅通?“利用负载均衡技术,把所有的用户请求,分配到最合适的服务器节点,为用户提供服务。”通明智云总经理吴若松提到的这项技术,就是通明智云业务的核心。
这一核心技术曾被美国F5等三大厂商垄断。负载均衡技术可以确保应用7×24小时在线,应用交付技术是负载均衡技术的延伸,增加了安全和优化的功能。
7×24小时在线,意味着巨大的运行压力。“产品不能只是开发一个功能,需要适配上千种不同的场景和协议,要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不断开发。”
吴若松向记者介绍,公司有多个技术可以向国际厂商对齐,比如全局负载均衡能力,可以实现多个中心在广域网上智能调动,这个技术依然还是全世界的领导地位。在这方面通明智云可以实现在每个节点调度上,替换F5的一部分核心的关键功能,实现国产化。
“原来互联网高速发展,前端应用做得非常完善,但是现在进入深水区,必须体现后台还有深度的能力。”吴若松认为现在正是发力的机会。“信息技术有些核心底层技术的门槛不是线性的,并非研发投入到一定程度就成功。而是一个水坝型,你得过了门槛,然后才能够前进。”
云端大算力处理器将达业界主流水平
通过分析监控视频中人的步态姿势,识别犯罪嫌疑人;宠物机器人可以识别猫的状态,进行智能化喂养……这些应用场景都可以基于算能公司的算力处理器实现。
算能公司副总裁马可介绍,算能实现应用场景“云、边、端”全覆盖,目前已全面应用于智慧安防、城市治理、智慧交通、内容审核、智算中心等领域。
“我们提供覆盖‘云、边、端’全场景算力产品,产品形态包括处理器、模组、服务器等。”算能市场负责人以无人机为例进行介绍,“我们先基于处理器做成模组,生态伙伴可以基于模组开发不同的产品,我们做从0到1,生态伙伴做从1到100。”
“大模型对于算力的要求越来越大,我们将提高单颗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据介绍,算能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布集推理、训练能力为一体的云端大算力处理器,单颗处理器算力将超过200TOPS(INT8),以其为基础的训练推理卡将达到业界主流和国内领先水平,全面助力云端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商用落地。
马可认为,国产大模型的发展,给算力厂商提供了很大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服务于国产大模型的产品以及各行各业。
算能公司展厅 北京科创发展拿下多个全球前列
红星资本局从北京经开区了解到,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信创园已落地企业300余家,包括统信、中兴数据库、龙芯、北京算能、亚信安全、超云、联通数科等。这里聚集了全国90%以上的信息技术头部企业,2023年产业营收超500亿元。
经开区信创园是由工信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部署建设的唯一的国家级信创园区和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按照经开区的规划,要以四大国家战略为牵引,其中就包括高质量建设国家信创产业基地。
这些只是北京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冰山一角”。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包括北京经开区和顺义区)共同组成的“三城一区”,是北京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2023年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超过270个,比2022年多一倍。
“三城一区”对北京科创发展至关重要。红星资本局注意到,今年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要健全“三城一区”统筹联动和融合发展机制。
今年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来,北京科技创新发展实现六个“创新跃升”、五个“全球前列”,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关键枢纽。
“创新跃升”中,10年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1倍多,从1.04万家提高到2023年的2.83万家。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增加1倍多,从146家增加至2023年的337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114家,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全球前列”的成绩单里,英国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报告显示,北京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榜首;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6.83%,位居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前列。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为16.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达到创新先进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