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宋清辉
如各种火爆一时的“扎堆团购”“扎堆地产”“扎堆手机”一样,“造车”也可以用扎堆来形容了。许多行业头部企业宣布跨界造车或是转型造车,已经不再成为博人眼球的新闻,政策导向、投资者偏好、人群所需以及看到车企领先企业赚得盆满钵溢等因素,刺激了许多企业将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投向汽车领域。
比亚迪2021年年报显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45亿元,同比下降28.08%,汽车业务的营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0亿元;研发费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亿元,若是不看研发费用,比亚迪的净利润就变成了正增长。另外多家车企的业绩表现也令人满意,可见市场对汽车的需求还在增加,造车的风口还在。
造车简单吗?对于资金充足的企业来说,他们会认为简单,万物皆可用金钱衡量的资本相信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的话那么就再砸更多的钱。他们或许会认为,产业无非就那么几点——人员、设备、场地以及销售,花钱招兵买马、花钱建厂研发、花钱推广销售,毕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到时候再从消费者口袋里掏出来就好。
造车真简单吗?既然造手机都有不少企业翻车,造车这种长时间、高成本的产业也必然会出现“翻车”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可以总结为“缺钱”。因为“钱”不到位,找不到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专业技术,无法承担数年时光搞研发,再加上市场上车企众多、各具亮点,新产品缺少特色以及品牌美誉度没有优势,“翻车”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若真是有钱就能搞定万事,别说5纳米的芯片,制造出1纳米的芯片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掌握核心技术,或是更为独特、能推动产品在行业中占据领先优势的技术。技术不在手中,或是根本就开发不出来,所有的战略都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造车也是如此,其本身复杂程度要远超以往的团购、手机、房地产业务,从一个产业跨向另一个产业必然会经历水土不服的过程,领导对新产业的注意力转移以及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会成为一种极大的负担。
造车不简单,随着时代的变化,造车越来越难。从百年前简单的发动机、车身、轮胎等简单零部件,到如今融入成千上万种技术的新能源汽车,还会随着物联网技术进步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而持续改变。这也意味着,在没有可以完全取代汽车的通行工具之前,汽车技术的研发将不会有终点,若是想以不多的几种车型抢占市场而忽略新技术研发,过不了多久自然会被淘汰出局。
无论哪个行业,关键技术都是第一位的,除非通过以量换价、薄利多销来获取利润。汽车的关键技术有很多,比如有消费者关注的是低能耗,有的则关注汽车的安全性能,还有的关注一些黑科技。消费者多维度的需求,意味着车企科研人员需要做到全方位研发,而且汽车不像地产,地产有机会可以坐等升值而汽车会因为损耗而不断贬值;汽车也不像手机,制造速度快、用户使用频繁甚至会出现一年一换或者一年多换的情景,能用零花钱买车的人是极少数,因此也无法指望汽车的销量能追上房地产和手机,即不能套用其他行业的模式或是更野蛮的方法来造车,否则打造百年车企的愿望,很可能就会变成打造百天车企。
虽然看起来环境很好,机会很多,可现在谈论打造百年车企似乎为时过早,我国车企当前正是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昙花也在其中,存活下去才是关键。造车新势力这两年的强势逆袭,虽然和国外巨头品牌还有不小差距,但从车企对研发的投入、对价格的把控、对品牌的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来看,造车新势力已经具备较好的抗压能力,若是未来能继续以消费者需求尤其是潜在需求为导向,加大研发力度,处理好与供应商、供应链之间的关系,不浮躁、不焦躁、不急躁,未来自然会有一片空间。
若是资金充足,笔者更愿意开发和汽车相关的房地产业务——立体化停车场或智慧停车场。毕竟,汽车在未来大概率会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在土地面积有限、城市企业保有量增加的情况下,停车将难上加难,这个问题车企是否也可以多加考虑?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