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北京报道每经编辑 陈 旭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将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通知》还提出,设置好“红灯”、“绿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指导企业规范发布招聘信息,推进公开招聘。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叠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青年就业面临较大的压力。“要充分激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发挥国企、中小微企业稳岗保就业的作用。”
支持中小微企业 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
《通知》指出,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安排纾困资金、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时予以倾斜。
《通知》要求,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2年12月31日。
与此同时,要建立中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和申报兜底机制,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岗位)设置,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落实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等申报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新高,这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近期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2022届求职应届毕业生中有46.7%求职成功;38.1%获得1至3个工作邀约;15.4%已签约。其中,约八成签约毕业生就职工作与专业对口。
记者梳理发现,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15.4%的应届毕业生签约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一数字低于去年同期的18.3%。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中,46.7%收到录用通知,同样低于2021年同期的62.8%。由此可见,2022年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通知》要求,设置好“红灯”“绿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指导企业规范发布招聘信息,推进公开招聘。
苏海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去国企、央企,不愿意去民企就业。而民企税收贡献已经超过60%,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关键要减轻中小微民企的经营压力和成本,提高员工待遇和工作保障,才能逐步提升中小微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从2023年起 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
在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方面,《通知》提出,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统称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通知》要求,取消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就业协议书上签章环节,取消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报到手续。应届高校毕业生可凭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在就业地办理落户手续(超大城市按现有规定执行);可凭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在原户籍地办理落户手续。
据公开消息,“报到证”是应届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教育统招生)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的凭证,也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按照原有规定,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时,须持“报到证”。由教育部印制,省、市、自治区教委(教育厅)签发,分上下两联,上联交毕业生本人报到使用,下联由学校装入毕业生档案。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减证便民、优化服务的工作。比如2020年9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取消《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的公告,自2020年11月1日起,取消《留学回国人员证明》。自2020年10月1日起,驻外使领馆不再受理开具申请。
此外,《通知》还提出,教育部门要健全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系统,方便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鼓励受疫情影响地区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实行网上签约。对延迟离校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相应延长报到入职、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
苏海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简化优化求职手续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体现,也可以让有关部门把更多精力用在服务学生更好就业上,避免因为繁琐的证明给青年就业创业带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