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和美 活力问政:歙县徽城镇古老村庄正逐步焕发新活力!
夏雨初霁,步入歙县徽城镇问政村,茂林修竹在阵阵清风中绿意盎然。新修的柏油路宛如彩虹飘带,蜿蜒直通山巅。沿途的松风、翠竹、绿梅夹道相迎,不时有登山客人在新建成的村史馆、观景台上驻足赏景。在千亩竹海映衬下,昔日沉寂的问政山又恢复了该有的活力。
“问政苦不远,祇在东南郊。当年贤太守,询俗留衡茅。”明代徽州大儒唐仲实的诗文记述了唐代刺史问政的故事。唐宣宗时期,时任岭南掌书记的于方外终于下定决心,逃离他厌倦的官场而追求自己的寻仙修道生活。听闻从弟于德晦已出任歙州刺史,而歙州多名山名士,曾有李白曾赴歙州寻访许宣平真人留下一段佳话,遂决定前往歙州寻找合意之地。于德晦,唐京兆万年人。宣宗大中六年,任监察御史,累历金部、户部、吏部三员外郎,后官至左散骑常侍。大中十一年,出任歙州刺史。因为官清正廉洁,善于倾听民意,当时的歙州也在晚唐难得的复兴时期---“大中之治”中大放异彩。歙州郡城之东有山,山属黄山的支脉,逶迤蜿蜒,岩岩幽邃。主峰周围有凤形、燕形、虎形等类型的小山拱卫,其山势如翔鸾舞凤。于方外多次登临后十分中意此山。因考虑于方外从政经历丰富,可以为自己歙州刺史任上疑难政务解疑答惑,于德晦决定就在离郡城不远的此山为其从兄于方外构筑山房,并命名为“问政山房”。每每遇到政务不绝,即沿此道路前往咨询,促进了当时歙州官场廉洁奉公、长治久安的局面。景福至光化期,聂师道跟随于方外在问政山房修道并修炼乃成,于后唐五代期间,入吴为国师,号称问政先生。这也是问政山山名由来。
而另一场影响中国时局的问政故事也发生在此地。元朝至正十八年十二月,朱元璋由宣城至徽州,驻跸玉屏山宝相寺,召故老耆儒,问以政事。朱升首献策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姚琏则曰:“摆筑城,不嗜杀人,休民养国。”这些治国平乱稳天下的军政方略深受朱元璋赏识,当即授其尊酒、束、帛,还特邀请老儒士们进京做客并参议国是。
问政山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问政山始称玉屏山,又名华屏山,亦称问政山架,历来被认为是歙城东屏。问政山山地土壤为乌金砂土,宜竹宜花亦宜菜。问政村因问政贡笋、斩尾龙传说而闻名,竹笋、蔬菜为其特色农产品。清末至民国时期,珠兰花、茉莉花、玉兰花等三花种植曾盛极一时。因问政山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山笋壳薄肉厚、坠地即碎的特征,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是徽菜的必备食材,享有“问政山笋甲天下”的美誉,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被列为皇家贡品,因此“问政贡笋”闻名遐迩。
历史的辉煌掩盖不了问政山多年沉寂的现实。清代中晚期,随着问政山寺庙、道观、庵堂等建筑群陆续被毁,问政山逐渐失去了“华表碑碣,楼台殿庑,穹乎崭然,金碧照耀”的风采。问政山最早的居民来源于上路街大户人家登山择地建别业,之后陆续迁入俞、黄、汪、洪等群居居民,从而形成以四大姓为主体的山居村落。康熙至乾隆年间,村庄因临近徽州古城,加上古迹甚多、人文昌盛,一度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登临,新安画派、黄山画派、宣城画派代表人物梅清就在此时聚江柱、程山尊等名士雅集问政,并被记载在《中国美术史》中。随着清朝国力的衰退,问政山也随之沉寂。直到民国中期,随着问政大茶商洪宾彩的强势崛起,问政花茶所带来的“三花产业”一度十分兴旺,持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场超级冻害让三花产业陷入灭顶之灾,问政村传统产业又陷入低谷。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乡村振兴号角催醒了沉寂的竹海山村。一场建设和美乡村、重振问政辉煌的大行动拉开了序幕。在村庄整体规划引领下,问政村始终坚持项目建设要有历史文脉的传承,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而编撰的《问政简史》,系统介绍了村庄变迁、名胜古迹、民间传说、诗词歌赋,成为问政美丽乡村、村落景区建设中文化活力的源泉。问政村紧紧围绕“说好问政故事,做好贡笋文章”这条主线,以景阐文、以文入景,把问政文化融入“五微”改造的各方面。随着新华社、央视、中新网、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陆续到村,问政贡笋文化得以进一步挖掘,问政贡笋的品牌效益已带动了问政贡笋价值的提升,“问政笋”已成为徽州美食笋文化的代表。优美的自然生态和宜居的村庄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必备条件。问政村通过拆除无功能建筑物打开村庄入口为切入点,破解了影响多年的进村道路狭仄且杂乱的现状。以拓展中心广场功能为重心,高规格建好农产品交易长廊、农民舞台、村庄运营服务中心。如今的问政村,一个以村庄运营服务中心为核心,村史馆、问政门、竹林漫步道、四季节点、问政亭、贡笋亭等“一心八景”文化节点相继建成,问政村已步入村庄发展的快车道,这个具有“古歙东屏”美誉的古老村庄正逐步焕发出它该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