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以雷军、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为代表的话题人物带来的“情绪价值”,在营销、产品包装、品牌宣发的玩法,对于传统汽车产业是降维式碾压,即便是流量小生“蔚小理”也难以企及。
在宣布造车后的第1003天,小米汽车展露真容。
12月28日,小米汽车在北京召开首场发布会。这是一场纯粹的技术发布会,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用了两个半小时,对小米汽车的电机、平台架构、自研CTB一体化电池、压铸、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以及小米首款车型SU7的设计进行了全面的讲解。
距离产品正式发布还剩不到100天,小米汽车只留下了唯一的悬念,也是市场最关注的部分——价格。
千日造车路
2020年底,业内开始传出小米造车的消息。
彼时,余承东刚从徐直军手中接过华为汽车BU,在任正非确立了“华为不造车”的话术背景后,华为开始全面进军“造车”之外一切与车相关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和智能车云。
小米隐身于华为抛出的烟雾弹,在华为坚决不造车的语境中,小米的辟谣显得更加可信。
2020年12月,小米官方接连否认造车的传闻,小米总办副主任徐洁云在微博上表示,“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2021年3月,雷军站在舞台上说,“小米将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
(2021年3月30日,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
雷军在那次发布会上提到,2021年1月15日,小米董事会建议关注电动汽车产业,但他的内心非常抗拒:“小米好不容易将手机业务做到今天,好不容易成为世界第三,这场仗还没有打完,造车会分心,会带来更大风险。”
在这次董事会后的75天里,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进行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讨论,最终决定造车。
于是,小米宣布成立智能电动车全资子公司,由雷军担任电动汽车业务CEO,亲自带队该项目,并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小米造车有三个关键点。
其一,预计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元,初期计划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其二,“全资”,像当初做手机一样,由公司独立掌控全部话语权。对于做过投资、投资圈朋友遍地的雷军而言,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的江湖是人情世故。
其三,“雷军亲自带队”,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2021年9月,小米正式注册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00亿元人民币,雷军亲自担任法人。
欲干大事,先搞定人事。
小米官方微博发布雷军与其他16位汽车团队骨干的合照,除了前宝马集团IX设计师李田原外,其余均为小米内部骨干,洪峰、卢伟冰、刘德三位小米合伙人担任小米汽车高管和监事。
与此同时,小米大面积展开研发、制造、供应链、智能化等汽车相关领域的人才入口,原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前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黄振宇、原吉利研究院总院长胡峥楠、前奔驰德国总部高级外饰设计师仇臻、前宝马高级内饰设计师Shin Muto等造车人才接连加入小米。
群英荟萃,管理的压力随之增长。小米汽车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相对扁平的组织架构,设立多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总经理直接向雷军汇报。
2021年7月,小米在官方招聘界面上放出了500个自动驾驶相关的招聘岗位。而据财报数据,截至2023年二季度,小米汽车相关研发人员数量接近3000人。雷军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米第一辆车整体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研发投入超过1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