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的中午,在成都双流体育中心,许多忙碌的身影进进出出。备战大运安保的民辅警每天都“扎”在这里,面对熙攘的街道、背靠平静的比赛场馆。在运动员之前,他们的“大运故事”开始得要更早。
双流田径场馆安保组组长何荣兵是其中的一员,阳光的炙烤在手臂上印下了“袖章”,他总是笑意盈盈地说:“服务成都大运会是一份光荣,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成都49个赛事场馆中,许许多多这样的“守护者”共同汇聚形成了一条隐形的强大“战线”。
日行3万步
他为赛场安保“排兵布阵”
双流体育中心承接成都大运会多个项目的赛事,是本届大运会比赛场馆最多、产生金牌最多、参赛运动员最多的场馆。
被抽调到双流体育中心的安保筹备组后,何荣兵随时随地都是上紧发条的状态。“安保工作怎么做、具体做什么,一开始我也是两眼一抹黑。”何荣兵想到了用双脚去“走”出一条路。
牵头负责网球场馆的安保工作时,何荣兵带领物业安保人员,对照着场馆施工图,一遍遍实地踏勘场馆功能分区,因地制宜设置安保举措,平均日行3万步。连续走15天后,他编辑制作出“警力分布、监控点位、志愿者分布”三张安保作战图,极大提升了安保运转的效率。
来到田径场馆后,面对该场馆观众众多的特点,何荣兵和团队将原本的4条安检通道增加为11条,每个通道配备2名安检人员同时作业。户外暑热炎炎,这是为了减少观众的等待进场时间,能让他们有更好的心情去观看比赛。
作为场馆安保的“总管家”,他既想着怎样让运动员和观众满意,也打心底里希望减轻兄弟们的工作负担。无论是保安们的伙食质量,还是志愿者们风扇里的冰块,他都会一一仔细检查,希望所有人都能在参与成都大运会的同时,享受成都大运会。
沉浸式当“观众”
反复论证新增进场通道
为了让观众有最好的观赛体验,羽毛球馆中心安保组组长杨钊决定“沉浸式”体验一把,从中查漏补缺。
从进场开始,他把自己当作一名观众,把全部的流程都走了一遍。“经过体验才知道,哪个走廊的设计容易造成拥堵、路标指向不明确、道路存在积水容易打滑……”他发现,安检人员的手法不够娴熟,为了方便人员快速通关、愉快观赛,因此加强了人员培训。
羽毛球馆原先有两条观众进场通道,按照推算,观众可能需要花费近2小时进场。因此,一条新的通道被开辟出来,且通道形状的设计经过反复论证,确保形状平滑,减少大拐弯造成的人流聚集。
“我们和赛场上的运动员一样,都要不断地学习和超越自我。”杨钊回忆,自己最初调来大运会安保组时,尚不了解大运会的安保要求,以为跟演唱会一样,抓好人防、物防、技防即可,但真正入手后才发现,这是一项需要国际视野和系统性思维的大工程。不论是人群的细分还是应急情况的处置,杨钊和团队都在一次次培训和实操中进步。
沟通、协调、细化需求、换位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大运会的守护者始终保持专业和诚恳的服务心态。
在杨钊看来,参与大运会的经历是自己一生宝贵经历。“在家门口举办国际级体育赛事对成都来说非常光荣,对于我个人而言,在此收获的工作经验和内心领悟也会让我终身有益。”
高科技助力
让守护者拥有“最强大脑”
在双流区公安分局情报指挥中心,一个“最强大脑”正在运转。
大大小小的屏幕上呈现着城市的多维数据,路况交通、人流量等城市的“神经末梢”都被整合其中。
屏幕前,汇聚着指挥调度席、反诈预警席、巡警联勤席、交警联勤席等,一旦发现警情,各部门即可高效沟通、迅速反应,全局一盘棋,交叉作业贯穿始终。
指挥中心一位民警感慨:“成都大运会是一个链条,各个单位必须紧密衔接,谁都不能掉链子。”她说,所有的功课都得做在前面,隐患必须消灭在萌芽中。就像在赛场上只有精心排兵布阵,才能让运动员发挥到最好水平。
高科技的助力,正帮这些大运“卫士”们,为成都大运会提供全方位的守护。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张芷旖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