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阳东区东平镇入选广东省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名单#交通便捷、山海兼优,尽在阳东;渔家风情、现代气息,还看东平。
今年6月,阳东区东平镇成功入选广东省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名单,成为全省65个试点镇之一、阳江市3个入选镇之一。
地处珠三角连接粤西南的重要枢纽,近年来,东平镇坚持实施“能源大镇、渔业重镇、旅游强镇、宜居名镇、生态美镇”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新能源产业、现代渔农业和滨海旅游业蓬勃发展。
全新时代机遇当前,城镇品位升级在望。
全国重点镇、广东省级中心镇、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这个荣誉等身的海滨小镇正锚定打造“六力”强大引擎,在南海之滨建设一个充满希望的“现代化小城市”。
1全力蓄动能
镇域发展态势良好
抢抓机遇,规划先行。先聚焦高规格加快推动典型镇建设,后定位高标准谋划推进小城市建设,由“镇”到“城”,东平镇持续激活新动能、焕发新面貌。
东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为契机,该镇去年聘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规格编制《东平镇典型镇建设规划(2023-2025年)》,高标准完成干净整洁农贸市场、绿美生态小公园、美丽乡镇入口通道、美丽示范主街、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美丽圩镇客厅、美丽河道等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
在2023年市“百千万工程”考核中,东平获评中心镇优秀等次。同时,在2023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综合评价获评优秀等次,位居全市第二名。
今年以来,在做大做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基础上,东平围绕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品质提升、综合治理等方面,编制出台《阳东区东平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中心镇试点(2024-2026年)》工作方案。
同时,谋划《东平镇小城市标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表(2024-2026年)》,梳理任务清单,聚焦73个项目,狠抓落实督导,剑指提升“小镇变小城”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质效。
2奋力兴产业
振兴步伐加力提速
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渔业产业纵深推进;文旅产业出圈出彩;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在山海韵、恒洋渔业、允泊允兴、瓦北旭辉等一批强镇富村公司投入运营推动下,2023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共有11个,其中大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万元,允泊村达到100万元。
阳江核电是东平赋能产业振兴的鲜明标识。为深入做好企业服务工作,东平镇与阳江核电有限公司深入开展政企共建,推动中广核阳江核燃料组件厂、中广核研究院热室设施建设等项目落地前期工作,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吸引更多企业落户东平,凝心聚力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园。目前,已成功协调深圳淮电检修有限公司、广东拓奇电力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东平注册,预计可增加税收约600万元。
持续优化渔业结构,积极参与海洋牧场规划设计,强化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陆基支撑,东平唱响“产业之歌”,大力推动海产品深加工合作项目,助推16个村(渔)委会与海龙尊水产企业共同合作,以出租允泊村集体土地建设4000平方米厂房和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建设海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打造“蓝色粮仓”。目前,该项目一期已投产运营。
以深入推进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为契机,东平全力推进大澳渔村、珍珠湾等景区市场化运营,重点打造大澳亲子营地、允泊村“百美村庄”和珍珠湾特色民宿街区等民宿集群,发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民宿新业态。同时,积极搭建东平研学旅游会推介交流平台,打造阳江核电科普教育基地研学品牌。2023年,全镇接待游客约130万人次。
3努力优环境
宜居水平明显提高
今年8月以来,一场场“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在东平大街小巷铺开。今年累计投入超过1400万元,各级社会组织、党员群众、乡贤等群体力量共同参与绿美东平生态建设,并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围绕“三大革命”“六乱”整治和危破房等重点任务,东平开好全镇部署会、动员会、业务培训会、行业协会座谈会、现场推进会等“五个会议”,用好网格包干、清扫管护、先进激励、绩效考核、暗查明访等“五个机制”,抓好重点任务、党群共建、积分模式、多向发力、人员管理等“五个措施”,镇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再巩固、再提升”。
据统计,东平镇今年共整治“六乱”3318宗,清理垃圾182吨,打造了10个乡村绿化示范点、94个党员示范园和268户美丽庭院,种植树木逾1.34万棵。“庭院+黑骨茶”“庭院+民宿”“庭院+餐饮”等多种模式,推动庭院经济多点开花。
目前,95%的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全域61个自然村建成美丽乡村,农村道路硬底化、公厕、雨污分流设施等建设基本完成。
全镇交通基础设施更优化、更安全、更便捷。镇区平安路白沙头大道、滨海大道等主街道约4公里白改黑升级改造、镇区主街街招统一等工程已完工。山后园十五巷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项目已完工,龙井南路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珍珠湾停车场及售卖亭建设项目已委托村企山海韵运营,有效改善景区周边交通环境秩序。
4着力固根基
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乡村美,胜在风土人情;城市兴,则考验管理水平。
今年以来,东平精准落实网格管理,推动乡村建设活力增强,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以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为抓手,东平实行“五级网格化”包片责任机制,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任一级、镇挂点领导任二级、村(渔、社区)党组织书记任三级、村(渔、社区)“两委”干部任四级、村民小组长任五级的架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体系,明确将矛盾纠纷调解、人居环境管理监督等纳入网格员日常工作,全面发挥网格员在农村基层治理、基层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通过借鉴允泊村、沙坪村经验,东平先后在良洞村、北环村、瓦北村、口洋村、大澳渔委会建设积分超市,实现典型村培育积分超市全覆盖。迄今,已累计开展集中兑换活动3场,参与群众近400人,兑换积分2.7万分。
在积分超市里,乡风文明、志愿服务、绿化管护等多个领域工作被纳入积分管理范畴,群众通过“以劳积分、以分换物”方式,不断唤醒自身参与家乡建设的内生动力。对积分靠前的村民家庭给予评星定级、榜样公示等精神奖励,也在不断引导群众从“不愿干”变向“主动干”。
依托“粤平安”平台,东平全面构建以综治中心为主阵地,以59个网格为基本单位,以“粤平安”系统为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为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一门式”“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东平今年在“粤平安”录入网格事件3872件,办结率达100%。
5倾力办实事
民生福祉全面增强
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的推动下,东平公共服务建设卓有成效,“办实事、暖民心”在干群之间蔚然成风。
通过深入开展“百社联百村”专项行动,东平把社会组织的优势与本地资源、产业、文化等优势紧密结合,积极与省渔业互保协会、省民宿行业协会、省图书文化信息协会、满天星公益组织等社会组织结对共建,精准对接需求,拓展合作深度。迄今,共投入约715万元,在渔业、旅游、体育、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加强协作,共同推动各项民生事项落地。
一方面,东平致力“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积极完善村级卫生站建设,推动阳东区公共卫生医院落地建设;积极发动群众线上线下双渠道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23年参保率达92.31%;按照省一级站建设要求,加快对镇文化站升级改造,增设体育娱乐、老人娱乐场等设施;完善镇敬老院配套设施建设,在北边村新建长者饭堂。
另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关注弱势群体。加快推动东平镇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工程;优化残疾人服务保障,完成社区康园中心迁建维修项目,实现养老、托育、文体娱乐等功能一体化。
6大力谋发展
示范引领提升能级
以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允泊村为样板,东平坚持因村制策、分村施策,探索“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新路径,积极谋划推动良洞、北环、沙坪、口洋、瓦北、大澳等6条村建设新一批典型村,为建设现代小城挖掘“典型密码”、注入“榜样力量”。
如何打造一批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典型”?东平谋划了许多“新标签”,如允泊村+产业强村、良洞村+社会共治、北环村+庭院经济、沙坪村+绿美生态、口洋村+旅游服务、瓦北村+乡村治理、大澳渔村+文旅融合,以“一村一特色”膛出新径,共同赋能镇村全域发展。
立足全局,加快打造东平镇新区,成为其当下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迫切任务。
东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一轴一廊三心四组团”谋划从边缘到中心,推动东平区域融合发展。具体而言,是依托国道G228,加快构建以打造“百千万融合发展轴”为动能,以海岸带系统串联形成“山海特色生态廊道”为基础,以东平城镇中心、区域服务中心、旅游服务配套中心的三心为核心,以“城镇传统生活组团、区域综合服务组团、清洁能源产业组团、山海休闲度假”的四组团为关键的小城市发展格局。
下一步,东平镇将深入与中广核集团、阳江核电等企业开展共建合作,共同谋划将核电生活区打造成为东平新区,进一步重点辐射带动允泊村谋划一条乡村旅游示范带、一条和美乡村融合发展环、一条乡村振兴主题廊的“一带一环一廊”的总体布局,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为这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渔家风情小镇再绘新篇!
■ 新政链接——
增强城乡经济发展韧性
推动一批“土地有潜力、产业有实力、发展有空间”的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而推进的一项具有先行示范意义的重要举措。试点镇主要任务包括六大方面:抓好经济发展主引擎,提高基础设施支撑力,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力,提升人居环境高品质,强化综合治理高效能,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
根据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城镇建设专班发布的《关于开展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的通知》,包括东平在内的65个试点镇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分类施策、集约高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加快提高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和人口吸引力,将试点镇打造成为县域就近转移农民、推动农民市民化的有效载体,拉动内需、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有效动力,联县带村的关键节点和联结纽带。
试点镇建设以3年为一个周期,到2026年,试点镇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5年,一批中心镇实现由城镇形态向城市形态的转变,综合承载力和发展质量显著增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经验、丰富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