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医师张健表示,心衰会影响患者全身的脏器,并严重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此外,心衰还可能对患者的工作、社交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身体衰弱,使得患者生理、心理双重受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1月26日是“全国心力衰竭日”。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新发心衰病例,总患病数超过1000万,其中严重心衰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50%,已逐渐成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巍教授在接受搜狐健康专访时指出,将心衰治疗关口前移,做好医院与社区诊所的管理连接,是降低心衰死亡风险的关键。
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衰主要元凶,冬季心衰患者需严防感染
刘巍介绍,许多疾病或其他因素都会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心衰。其中心肌损害和负荷过重是引起心衰的原因,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脏病。此外,感染、心脏病变加重、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劳累或者激动、治疗不当、药物因素等也是导致心衰的“帮凶”。随着人口老龄化、体检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被确诊心衰。
心衰可从A至D分为四个时期,A、B期并未出现明显症状,只是有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脏相关疾病,以及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了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迹象;心衰到了C期甚至是D期后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少尿,下肢水肿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困扰,例如轻度活动时出现气短乏力,甚至休息时候仍感觉呼吸不畅,最严重的时候连喝水、吃饭都会气喘吁吁,难以平躺入睡。想要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就要从心衰早期开始加强管理,积极治疗。
特别要注意的是,冬季是各类心脏病的一道坎,心衰也不例外。冬季流感等多种感染高发,无论是上呼吸道感染还是肺炎,都会加重心衰症状,导致住院治疗甚至是死亡。近两年冬季新冠病毒感染已经夺去了不少老年人生命,其中就有一些源于心衰加重死亡,因此,今年心衰患者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各类感染的自我保护。
心衰疗法不断更新迭代,患者日常需控水控盐
药物治疗是心衰最常用、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ARB/ARN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近年来,心衰临床治疗不断优化原有方案,推荐采取多途径的药物联合治疗。鉴于心衰患者多数伴有合并疾病,治疗相对复杂,加之目前常用的心衰治疗药物可能会引起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也使得患者的依从性下降。
越来越多医学研究表明,心衰包括多重病生理机制,应进行多机制、多通路治疗,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抗心衰药物越多,患者的预后越佳。2022年首个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维立西呱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经历心力衰竭加重事件后射血分数低于45%的症状性慢性心力衰竭,改善心脏与血管功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该药物能够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的总体绝对风险。
心衰还可以采取器械治疗,包括三腔起搏器治疗,瓣膜扩张及瓣膜成型治疗,植入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体外反搏疗法等,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心衰的生活方式调节也不可少。患者需每日清淡饮食,少食油腻,吃盐不能超过3克;特别注意要限量喝水,过多的水将给身体造成负担。每天称重,如果体重有了明显增长,很可能是体内水蓄积增加的表现,易引起心衰症状发作。
在心衰治疗领域,一些国际领先的医疗中心管理经验是“团队化诊疗”,鉴于心衰患者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团队化诊疗能够给予患者全方位的诊治意见,我们正在不断学习借鉴,院内诊疗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真正拉开患者生存期差距的是院外管理,要求为心衰患者做好医疗中心和社区诊所的管理对接,包括长期用药、饮食管理以及患者教育等。
在我国,城市地区患者尚可得到规范治疗,但农村地区不少心衰患者的诊断及生存质量并不理想:患者高血压等基础病诊治率偏低、饮食偏咸、治疗药物供给不足等,都是易导致心衰发病和恶化的因素,一些地区还存在风湿性心脏病等瓣膜病发病,这些疾病也是心衰发病及恶化的高危因素。
因此,从医院到社区再到更广大农村地区全方面加强心衰早期预防以及疾病管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好日常监测,定期复诊随访,必要时手术治疗,加强自我管理,才能控制病情进一步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结局,最终综合提高我国心衰疾病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