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近日发布的业绩预盈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亿元,与上年同期的亏损1.1亿元相比,增加5亿元。
对于今年上半年业绩预盈的原因,永辉超市表示,公司积极推动门店调优、关闭部分长期亏损门店,推进数字化,内部通过考核及宣导实现降本增效。
继孵化和拆分产发、工业后,近日传出可能全资收购的消息。
据自媒体报道,双方进行至少一轮初步沟通,暂未达成一致。而未达成一致的原因是,倾向于接受的纯财务投资,则倾向于全资收购以获得的实际控制权。
对此,相关人士对另镜表示,“目前没有这个意向”。关于此前和合作进度,也不能给出更多信息。8月2日晚,发布澄清公告称,不存在相关事宜、也不存在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
成立于2001年,2010年在A股上市。《2022年中国超市连锁百强榜单》显示,去年营收超900亿元,排名第二,仅次于沃尔玛;门店数量达1045个。从财报来看,2021年、2022年已累计亏超67亿元,2023年Q1扭亏为盈,净利润为7.04亿元,但营收仍处于下行趋势。
和这对CP,并非首次传出股权及业务等关联紧密的消息。早在2015年8月,双方就已达成战略合作,彼时以超43亿元持有了10%的股份,为了将强O2O业务的实力。2023年Q1财报显示,及其旗下宿迁涵邦投资公司共持有13.38%股份,是的第二大股东。
无风不起浪,虽然双方均否认收购消息,但这场绯闻的背后透露出哪些信号?
成长的焦虑
在消费行业,所在的赛道已不在红利期。尤其在近年来,大型商超关店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究其原因是此类大卖场形象与业态老化,不及时迭代,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也因有部分租约到期所致。
也难独善其身。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的门店数量自2019年的高点1440家后就逐渐下滑,2022年减少了18.6%的门店,2021年更是再度减少7%,仅余1090家门店。
数据指标表现也不济。2021年营收910.6亿元,同比下滑2.29%。净利润亏损39.44亿元;2022年,营收下跌1.07%至900.9亿元,净利润亏损27.63亿元;2023年Q1营收238亿元,相比2022年同期为272.4亿元的营收减少12.63%。
7月15日,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盈公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 亿元,与上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亿元相比增加5亿元。也就是说,净利润预计上半年扭亏为盈。
对此,解释道,是因在主营业务方面,公司积极推动门店调优、关闭部分长期亏损门店,推进数字化,内部通过考核及宣导实现降本增效。而在非经常性损益方面,则主要由于政府补助、资产处置收益、公允价值变动等因素。
不过,今年Q1财报显示,净利润为7.04亿元。结合今年上半年业绩预计的净利润3.9 亿元,计算下来,今年Q2的净利润并不理想。
还面临资金压力。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流动资产合计198.94亿元,但流动负债合计250.19亿元。公司负债率达85.58%。
则遇烦恼。2023年Q1,在对业务架构、组织单元进行主动变革下,集团营收微增,为2430亿元,同比增长1.4%;从业务部门来看,零售营收略有下降,为2124亿元,2022年同期为2175亿元;从收入类型来看,的商品营收195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044亿元同比下滑,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0.5%。
也同样面对电商们的流量焦虑。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中,并未披露年度活跃用户数。财报显示,2022年Q1、Q2、Q3,年活跃用户分别为5.805亿、5.808亿、5.883亿,同比增长分别为16.2%、9.2%、6.5%。
今年刘强东回归一线,伴随而来的是零售业务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的推进。1月,面向各类商家发布“春晓计划”;4月,据媒体报道,刘强东组织召开经营管理会,从事业群制回归事业部制,零售五大事业群负责人将统一变更为事业部负责人;6月,整合七鲜、京喜拼拼等业务成立创新零售部,并独立于零售之外;7月27日起,京喜拼拼正式更名为拼拼。
即时零售的可能性
今年年初,零售CEO辛利军提出2023年的四大必赢之战,包括下沉市场、同城配送、智能供应链和开放生态。
而新成立的创新零售部,囊括了七鲜、京喜拼拼、前置仓等业务,或将成突破下沉市场和同城业务的关键。作为新零售业态代表的生鲜超市七鲜,成立于2017年,对标盒马鲜生;京喜拼拼是社区团购品牌,对标拼多多。
若能全资收购,将可能进一步拓展线下零售业务,增加市场份额。据凯度消费者报告,是国内第二大零售商品牌,占市场份额 5.7%。
同时,还可以借助的门店、供应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与资源,提升商品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生鲜食品供应链,满足高品质食品的需求,覆盖更多用户群体。
基于以上理由,当传出可能全资收购的消息,加上此前与近几年紧密关系,业内并不觉得意外,而是合乎情理。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更加需要。
“补充零售板块对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即时零售方面。”格雷资产董事长张可兴对另镜表示,整个零售业态发展讲究“好、快、多、省”,如果企业能从一个点切入,就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而目前从购物的微观体验上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很多用户在购买食品等标准化产品时,连一天的时间都等不了。在速度方面,美团已经可以实现标准化产品30分钟左右配送到家,这个优势要比、阿里、拼多多明显很多。
近两年,即时零售成消费互联网领域火热的赛道,未来或将吸引更多品牌加入。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即时零售发展报告》显示,“即时零售”近5年市场规模增速达到81%;预计在2025年,“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规模将突破万亿门槛,达到约1.2万亿元。
国家政策利好也在持续推出,7月12日,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等13部门近日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在张可兴看来,未来线下零售的发展空间,或更多演变成一种产品的展示,类似货仓或是前置仓,最后实现快递小哥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