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普康视护理产品的销售主要包括博视顿护理品(经销)、进口的镜特舒护理品(OEM)、自产的镜特舒护理品。公告称,本期护理品的总体订单量出现了下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护理品的销售渠道向线上集中,公司以往以线下专业视光服务机构为主渠道,线上销售占比较小;二是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了对自产护理品的推广,报告期内推出了一些推广促销政策,提高自产护理品的占比,有利于销售政策的稳定可控和持续拓展;三是护理品品牌增多,竞争加剧。虽然护理产品总销售收入下降,自产护理品的占比在持续提升。
10月23日,欧普康视发布2023年三季报。从前三季度整体上来看,欧普康视保持着营收和净利润双增的态势,但与其业绩增速出现下滑,按单季度看,其净利润同比出现下跌。
为了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欧普康视频繁通过对外投资扩充自身业务版图。今年8月,欧普康视还牵手网红顶流“疯狂小杨哥“,力图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作为曾经的“眼镜茅“,2021年6月,欧普康视的市值最高峰时曾一度突破900亿元大关,股价最高曾触及108.75元/股。不过,在登上高点后,其股价开始下行。
随着2023年三季报的发布,欧普康视的股价再度下挫。10月24日,欧普康视收于23.10元/股,较前一交易日下跌4.98%,股价创下3年以来的新低。其市值也跌至约207亿元,较最高时蒸发近700亿元。
三季度净利润增速转负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用于非手术矫治近视的产品,俗称OK镜。一般而言,使用者可以通过夜间佩戴OK镜,对角膜实施塑形,进而降低角膜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延缓近视发展。
作为国内市场OK镜龙头企业,欧普康视入局这一行业已超过18年。早在2005年,欧普康视便拿下了国内厂商中首张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此后,直到2019年,爱博医疗才成为第二家拥有该注册证的国内企业。
正是凭借在行业内的深厚积累,欧普康视的业绩曾一度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
财报显示,在2014年至2022年的8年间,欧普康视的营业收入由1.30亿元增长至15.2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6.06%;同期,其归母净利润也由0.64亿元增长至6.2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2.98%。
2023年前三季度,欧普康视的营业收入为13.20亿元,同比增长8.95%;归母净利润为2.27亿元,同比增长6.49%。而具体到第三季度,其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减少至2.41%,而归母净利润则出现了7.93%的下滑。
欧普康视的业绩增速下滑,与其主营业务OK镜产品的收入增速放缓不无关系。
2023年前三季度,欧普康视硬性角膜接触镜产品的营收为6.76亿元,占其总营收的比重为51.24%。前三季度,该业务的营收增速仅为4.46%,而第三季度其营收更是下滑了2.90%。
在财报中,欧普康视表示,其OK镜产品的收入增速放缓,除受居民消费较预期疲软的影响外,也源于同行业其他企业以及减离焦框架眼镜等竞品带来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OK镜市场巨大的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2022年,3家国内企业获批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至此,共有14家国内外生产企业获批生产该产品,其中包括6家国内企业。到了2023年4月,乐普医疗子公司菁眸生物同样拿下一张注册证,让获批生产企业的数量进一步增至15家,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而除了其他OK镜厂商外,减离焦框架眼镜等矫治近视产品的兴起,也对OK镜的市场地位造成了影响。
减离焦框架眼镜是一种仿照角膜塑形镜原理的功能性眼镜,与OK镜相比,这种产品不需要直接接触角膜,使用起来相对安全。此外,与身为医疗器械的OK镜不同,减离焦框架眼镜在眼镜店即可销售,且价格远低于OK镜。欧普康视表示,目前,部分OK镜的潜在消费者已经转而选择使用此类眼镜产品。
事实上,欧普康视也推出过自有品牌的减离焦框架眼镜,但其2022年11月在互动平台的一则回复显示,由于在眼镜零售渠道资源不够,其推出的减离焦框架眼镜销售情况不佳。因此,企业正在研制有特色的新型减离焦的框架眼镜产品,同时也将拓展眼镜零售渠道资源。
频繁对外投资 “牵手”网红顶流
随着OK镜业务逐渐进入发展瓶颈期,近年来,欧普康视选择通过对外投资来寻找新的发展曲线。
早在2020年,欧普康视就曾出资2亿元,与中投中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同设立了合肥中合欧普医疗健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中合欧普“)。公告显示,该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为高端眼科和眼视光项目、眼科医疗服务终端项目。
自2022年末起,欧普康视进一步加快了参投基金的脚步。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欧普康视通过全资子公司欧普投资先后参投了安徽善泓创投、合肥英飞欧普以及中安庐阳创投二期共三只创投基金,分别出资1.15亿元、3.49亿元以及4000万元。上述三只基金的投资方向均为眼科和眼视光产品,及其它有市场潜力的生命健康类产品。
而综合欧普康视年报及天眼查相关信息,蓝鲸财经注意到,通过子公司欧普投资以及上述创投基金,欧普康视已经在医疗技术领域布局颇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其投资的医疗技术企业已超10家,所涉领域也较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