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告数据,销售点数量方面,截至9月30日,李宁在中国的销售点数量(不包括李宁YOUNG)共计6294个,较上一季末净增加127个,本年迄今净减少1个(零售业务净增加57个,批发业务净减少58个)。截至9月30日,李宁YOUNG在中国的销售点数量共计1370个,较上一季末净增加89个,本年迄今净增加62个。
10月26日,李宁股价下跌20.7%至23.95港元,港股市值631亿港元。
今年以来,对于李宁来说,股价下跌似乎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今年1月底高点的收盘价79.33港元/股算起,已跌去69%。而李宁在2021年其巅峰时期的股价曾达到108港元,总市值2800亿港币,等于两年内市值蒸发超两千亿。
李宁此次大跌,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前一晚发布的第三季度的经营情况。
10月25日晚,李宁公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最新运营状况公告。2023年第三季度,李宁的销售额从二季度的10%-20%的中段增长,下降成了中单位数增长。线下渠道方面,零售(直营)渠道实现20%-30%的低段增长,但经销商从双位数增长降到了低单位数增长。线上(电子商务)业务下降更加明显。
作为参照,同处国产运动品牌领先地位的安踏体育(2020.HK,股价85.95港元,市值2434.64亿港元)也已披露第三季度营运表现。公告显示,第三季度安踏品牌产品的零售金额(按零售价值计算)与2022年同期相比录得高单位数的正增长;FILA(斐乐)品牌产品的零售金额(按零售价值计算)与2022年同期相比录得10%~20%低段的正增长;所有其他品牌产品的零售金额(按零售价值计算)与2022年同期相比录得45%~50%的正增长。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蓝鲸记者表示,李宁股价暴跌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市场对李宁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下降,这可能与公司的销售下滑和市场竞争压力有关。此外,李宁公司面临的内部管理问题和品牌形象问题也可能对其股价造成影响。
一边涨价上新,一边打折出售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对运动服饰的要求也在升级,布局高端成了很多国产运动品牌的必选项。李宁选择的高端路是成立子品牌LI-NING1990并疯狂提价,安踏选择的高端路是收购始祖鸟、FILA等国外品牌。
据国盛研究所统计,李宁近年来的跑鞋系列,几乎每次上新都有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涨,如2018年的超轻15系列上新价499元,2019年的超轻16系列上新价539元,2023年的超轻20系列更是达到了599元,烈骏4系列更是从2020年的699元,迭代到烈骏7pro上涨到2023年的1099元。
遗憾的是,消费者似乎并不大愿意为“高价”买单,在这一情况下,出现了一边涨价上新,一边打折出售的尴尬状况,或许就是李宁既想要高端,又想要流水不得不面对的局面。
李宁在2023年中报中称:“本集团为促进消费,增加了在线渠道和零售终端的折扣力度;同时,毛利率较高的直面消费者渠道收入占比同比略有下降等对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为了渡过库存危机李宁放下身段,开启了大规模降价潮。比如,今年以来重大节假日期间,李宁不定期打出“折上4折”“不止3折”的降价噱头,折扣力度一波接一波。而李宁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是为了高效去库存,提高现金流,也为持续推进DTC模式转型,提高电商渠道的占比积蓄力量。
但李宁的大规模降价促销,并没有注意到各渠道差异,线上线下价差过大,引起消费者不满。打开小红书,搜索“李宁”词条,发现有多名李宁消费者集体吐槽“李宁没有价格保障机制”。黑猫投诉也有同样的情况,近十条投诉内容中,有一半的投诉内容是针对“李宁没有价保”这一问题。
业内人士分析称,现阶段国产运动品牌总体库存水平较高,依然存在风险。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消费情绪不如预期,这使得均价高于同行的李宁面临更大的库存压力。出于清理库存的需要,李宁产品折扣仍会继续。现阶段仍存在经销商低价出货,在电商渠道比较明显,影响李宁自营渠道出售。
不过跟同行相比,李宁积极地清理库存及管理窜货问题,2024年或可轻装上阵。
全球著名评论机构摩根士丹利,还同时下调了李宁未来3年的营收与利润预测。其中,对李宁今年至2025年的销售额预测,分别下调6%、11%及13%,盈利预测下调17%、17%及16%,并预估今年的销售额增长8%,盈利下滑8%,净利率则由15%下调至13.3%。大摩给出的解释是,李宁的折扣幅度较之前预期更高,这会对毛利率及零售额造成负面影响,而公司要达到销售、库存及折扣之间的平衡,需减少第四季度的批发出货,因此全年收入目标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