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原料的期货报价一年涨价2.5倍之多 品牌偷工减料?官方“无奈”发声明。
据相关行业信息网站显示,截至2月底,可可原料的期货报价一度达到每吨6300美元,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2倍之多。要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的价格就长期稳定在2000多美元的水平,因此各种相关食品的配方设计和成本测算也是依据这个价格水平计算的。
可可是巧克力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原料,连续一年多的上涨行情极大地冲击了全球巧克力行业的格局,就连雀巢、玛氏、好时这样的国际大牌也顶不住压力,有的为了保持价格不变缩减了产品尺寸,有的动起了改变成分的脑筋,只求减少一点可可的用量……
英国品牌悄悄缩减巧克力尺寸 官方“无奈”发声明
玛氏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巧克力品牌。在去年底,玛氏将自己旗下著名的“银河巧克力棒”产品悄悄缩减了尺寸,每份产品的重量减少了10克,并且包装变得更为朴素精简。
在面对媒体质问时,玛氏公司表示,这种“包装紧缩型通胀”(即表面上价格不变实际分量减少)是食品行业对抗成本上涨压力的通行做法。玛氏公司在声明中称,“减小尺寸绝对不是我们能够轻易做出的决定,我们一直在积极想办法消化原材料和运营成本的上涨。”
除了玛氏之外,雀巢公司最近在英国也推出了榛子口味的Aero系列巧克力,每块重36克,其重量约为该系列此前产品的三分之一。 在美国,好时公司生产奇巧牌“巧克力糖霜甜甜圈”中只有部分涂层刷上了巧克力酱,而不像以前一样有完整的巧克力涂层。这种成分变化使得巧克力和可可脂在成分列表中的位置更加靠后了(与此前经典的奇巧巧克力棒相比)。
消费者情报公司NIQ认为,商家宁愿缩减分量也不提升单品价格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巧克力并非生存刚需产品,每一次价格的提升会带来很大的滞销风险。
去年9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下去,美国消费者最有可能削减的是酒精和化妆品的支出,其次就是巧克力和糖果的支出。
可可连续涨价让“套保”失效 国际大牌走多元化路线分散风险
从上世纪80年代直到2023年初,可可的价格都基本稳定在每吨2500美元的下方,而连续一年的狂飙涨价也打破了一直稳定的产品成本结构,逼迫食品商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
咨询机构欧睿国际的零食和营养品主管卡尔·库什表示,如今在美国销售的巧克力棒产品中超过40%都含有其他物质,有的是加了焦糖,有的则是用坚果和水果来填充。卡尔说:“这种趋势在行业内曾一度出现下降,但现在随着可可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也在寻求口感上的放纵,我们将看到更多此类创新进入市场。”
今年2月的美国橄榄球“超级碗”比赛吸引了1.24亿电视观众收看,这也是各大商家争夺的黄金广告位。在“超级碗”期间,糖果巨头玛氏公司和好时公司都没有选择给传统的固体巧克力棒打广告,而是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广告位向消费者推荐巧克力含量较少的其他产品,比如用花生酱填充的M&M豆和添加焦糖成分的Reese's杯装糖果。
美国糖果商协会负责公共政策的高级副总裁布莱恩·麦基恩2月在阿姆斯特丹可可周表示,“归根结底,在收银台上,成本是最重要的推动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
为了对抗原料上涨压力,生产商一般会在期货市场上做“套期保值”,即锁定未来远期的原料成本。不过问题在于可可商品的期货一般交割时间不超过8个月,但可可价格上涨已经持续了一年的过程。这意味着即使当初做了套期保值的巧克力生产商依然要重新面临可可现货价格上涨的局面。为此,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最近将好时公司股票评级下调至“减持”,认为成本压力最终会拖累该公司的经验收益。
可可供应链脆弱 西非国家有强议价权
据环球时报报道,产业专家将可可价格飙升归因于全球供应的减少。西非地区是可可豆的主要产地,特别是科特迪瓦和加纳两国,然而从去年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导致西非地区遭受干旱和异常降雨,这对可可树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科特迪瓦近期也遭受洪水等一连串的气候灾害,很多农场损失严重。
除此之外,疫病也对可可豆供应造成了影响,尤其是“黑果病”会导致可可树的荚果腐烂、枝条枯死等情况。另外,俄乌冲突导致化肥价格上涨,很多种植者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美国媒体预计,科特迪瓦的可可产量或将同比下降20%,加纳的可可产量也将低于历史平均水平。美国商品经纪商StoneX的可可行业分析师罗西蒂指出,作为衡量市场供应情况的重要指标,可可库存量与利用量之比预计将降至32.2%,为1984/85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粮期货研究院软商品研究员周航对媒体表示,可可豆产量的占比以西非国家为主,具有高集中度的特征,这就代表着西非国家有非常强的议价权。其次,可可的供应链非常脆弱,所以在价格凌厉上涨的前提下,可可豆期货将会长期保持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