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14亿亩,为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关于在经济发展用地要素保障工作中严守底线的通知》,要求各地在经济发展中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要求、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等,坚决防止资源要素保障工作中发生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等问题。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国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根据自然资源部公开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地耗)下降了40.85%,耕地总量连续两年止减回增。2022年,全国耕地净增130万亩,连续两年增加面积超200万亩。目前,全国耕地总面积达到19.14亿亩,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坚实基础。
1 落实耕地保护优先序
确保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减少
河南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数据,目前,河南划定耕地10964.6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9838.05万亩,2021年、2022年该省连续两年实现耕地净增加,增加耕地60多万亩。
为了守住耕地红线,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近年来,河南省各地拿出了不少相关举措。就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河南省排名前列的鹤壁市来说,今年年初,鹤壁市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三区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线指城镇开发边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时,优先划定全市166.29万亩耕地红线和147.9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其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的优先序,做到现状耕地应保尽保、应划尽划,扣除必要合理情形后全部带位置纳入耕地保护任务,确保耕地实至名归。
在鹤壁市淇滨区,为了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地全面深入落实惠农政策,制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对辖区内的9个乡镇(街道)17151户,按照每亩95.4元的补贴标准,发放补贴资金784万余元。
“年轻人觉得种地不挣钱,就外出打工了,老人出不去,只能守着这些田。多亏国家好政策,俺种地还能拿到补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活负担。”淇滨区钜桥镇三里屯村农户张树根说。
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鹤壁市浚县,有关部门通过定目标、严把关、提质量、守红线,在开展好土地整理和补充耕地项目,连续23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复垦力度,进一步拓展了耕地来源。浚县卫溪街道顺河村村民常建新如今经营着6亩田地,其中约有2.8亩是通过拆除废弃房屋恢复的耕地。“这里过去就是一个废弃的废品收购站。”常建新说,“村里对废品收购站进行了拆除,之后通过土地平整、旋耕、修复、填土等一系列综合整治,将荒地变成了良田。这周边的水电设备也很齐全,我现在承包下来种植小麦、玉米,产量和其他耕地没啥区别。”
浚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耿文峰表示,近年来,浚县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审核制度,严把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关。今年开展违规占用耕地专项整治以来,共拆除复耕129宗,恢复耕地面积464.51亩。同时,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实施完成各类土地整治项目29个,总规模10.75万亩,新增耕地3.7万亩,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0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96万亩。
根据鹤壁市政府官网发布的信息,2021年以来,鹤壁市已连续3年编制实施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方案,通过统筹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整治为耕地等方式,对农村种植、养殖等产业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占用耕地情况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耕地,优化了农用地结构布局,确保了全市170万亩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减少。
2 “人防”加“技防”
让监管视角延伸到每一块耕地上
每周的周一,是浙江省江山市大桥镇西坂村村级耕地巡查员陈洪军例行去地里巡查的日子。6月26日上午,他像往常一样早早出了门,却没有按照以往的巡查路线行动,而是直奔大桥镇西坂村的晗坞而去。
“早上,我的‘巡查助手’告诉我,晗坞有大型机械在作业,可能存在粮田被破坏的情况,我得赶紧过去看看。”此刻,在陈洪军的手机屏幕上,浮现着一张西坂村的耕地图。地图上,晗坞附近的耕地点位正亮着红灯。
陈洪军手机上的这个系统,就是他口中的“巡查助手”——由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出的“‘耕地智保’场景应用系统”。陈洪军说,这个系统依托卫星遥感、高位视频监控等技术,通过将视频监控设施安装在耕地集中连片分布地带等区域,实现了全市耕地资源空间的全域可视化,让监管的视角延伸到每一块耕地上。以前,村里的耕地全靠他一个人巡查,很多时候都忙不过来,如今智能系统上线,实现了耕地巡查电子化与掌上化,真是帮了他的大忙。
和陈洪军一样感受到“耕地智保”便利的,还有浙江省平湖市曹桥街道九里亭村的村级巡查员唐建强。最近,他在进行例行巡田时,接到了一条手机预警信息,点开看到“耕地智保”场景应用实时传来的监控画面,显示一块耕地可能存在“非粮化”情况。之后,唐建强和同事立即赶到现场仔细核实,拍摄照片并上传到智慧系统。
唐建强说:“现在只要点击手机进入‘耕地智保’场景应用,绕村一圈,就能够实时掌握全村的耕地变化情况。”
耕地保护,既要“人防”也要“技防”,近年来,浙江省全面推行“耕地智保”场景应用,结合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人的“田长制”,实现了人防和技防的有效结合,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耕地智保’的有效运行为‘饭碗田’上了一道数智化保险,而三级巡查责任制则为‘饭碗田’选好了‘监护人’。”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江山市实行市、乡、村三级巡查责任制体系,全市共有1004名耕地巡查员。同时,全市已建成170个专项用于“耕地智保”的铁塔高位探头,再结合人工智能识别算法等技术,让巡查管理的监管视角得到有效延伸,耕地巡查的工作效率相较单纯靠人提高了30%左右。
“以前如果耕地上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只能依靠定期的巡查或群众举报,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拆除成本高、阻力大。现在有了这个应用,可以实时发现耕地破坏、占用等问题。”平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科副科长郑晓红也表示,自“耕地智保”场景应用全面推行以来,平湖市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大大减少,违法占用耕地比例也明显下降。
3 “保量”更要“提质”
“巴掌田”“撂荒田”变身整片“高产田”
耕地保护既要稳数量也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的产出能力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贵州省地形复杂,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地不成片,耕地资源稀缺。近年来,当地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综合治理改造,让过去的“撂荒田”“巴掌田”“低效田”整合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整片田”“高产田”,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6月27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台辰村的126亩“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基地里,一株株水稻秧苗长势喜人。过去,这里是一片旱地,除了少部分种些蔬菜,大部分是闲置土地,不仅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也上不去。去年10月,村里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正式启动,通过土地整平,修建灌溉、排水工程和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用数月时间在旱地上打造出一层层整齐的梯田。
“旱改水”,“改”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后续的管和种。在“种”这个方面,为提升“旱改水”高标准农田成效,丹寨县通过设置栽种资金,免费为群众犁田,聘请农户栽秧,三年后再交由农户自行栽种。
“政府不仅帮我们修田,还帮我们犁田,插秧一天还有150元的劳务费,收获时稻谷还是我们自己的。”谈起“旱改水”高标准农田项目,台辰村村民王治高高兴地说道。王治高是兴仁镇台辰村8组的村民,他家有2.6亩的旱地改成了水田,现在到农田务工不仅有务工收入,农田产生的收益还归自己所有。
“旱改水”不仅给村里送来良田,也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在台辰村,像王治高这样情况的农户还有62户。村民吴明才家也有2亩旱地改成水田,预计今年可以收成1600斤稻谷。吴明才说:“以前我这块地就是种玉米和蔬菜,由于地块小产量低,加上离家远,很少来料理,基本没有什么收益。现在改成水田后,单是来这里务工就有不少收入,这个月我在这里插秧才20多天,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了。”
而在高标准农田的管护上,据丹寨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丹寨县将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制定管护方案、签订管护协议,明确了县、镇、村、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具体管护的四级管护责任,确保建成的梯田、田间道路、排水渠等设施能够得到长期维护,持续发挥效益。同时,还结合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等,加强高标准农田利用情况监管,定期摸排,坚决制止撂荒、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等行为,更好发挥高标准农田长效作用。
“目前我们正在制定逐步把15.3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让越来越多的‘粮田’变‘良田’。”丹寨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6万亩,今年计划再打造5个高标准农田示范点,拟新建10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预计亩产达到360公斤以上,将有效保证全县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