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过后,今年2月至4月上旬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局部零星散发,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抗体保护力逐渐减弱,4月下旬,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步上升,从第17周(4月24日-4月30日)的8.8%快速上升至第20周(5月15日-5月21日)的40.7%,之后缓慢上升至21周(5月22日-5月28日)的42.5%,到达第二波感染高峰拐点。此后,持续下降至第28周(7月10日-7月16日)低于13%。
近期,很多患者出现咽干、干咳等症状,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阳了?”在反复口服镇咳、清热解毒利咽类药物后,症状也不见好转,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生活。顺义妇儿医院内科刘洁医生介绍,其实,咽干、干咳这样看似属于呼吸道的症状,除了可能是呼吸道疾病外,还可能得了“胃食管反流病”。
刘洁介绍,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还会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声嘶、咽喉炎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反复咽部不适、干咳,应用利咽、镇咳类对症药物却丝毫不见好转的原因。
诊断胃食管反流病,除确有典型症状外还需内镜检查
烧心和反流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典型症状。而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等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不典型症状。此外,胃食管反流病可伴随食管外表现,包括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症状和牙蚀症等。需要注意的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注意需先排除心肺疾病因素后,才能行胃食管反流评估。若有典型的烧心和反酸症状,可作出胃食管反流病的初步诊断。
同时,上消化道内镜(胃镜和选择性镜下活检)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检出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评价抗反流解剖结构和发现其他疾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癌前病变和肿瘤等)。若内镜检查阴性,但食管pH监测证实存在食管过度酸反流,则可建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断。对拟诊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可考虑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经验性治疗,症状多会在1-2周内得到改善,若给予治疗后症状消失,可确立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应对胃食管反流应结合生活干预和药物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个体差异性较大,多数患者症状反复,病程迁延。因此,应该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入手,在生活中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积极预防和干预。
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而且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患者应注意体重管理,减轻体重,尽量将BMI控制在<24kg/m2 。并改变睡眠习惯,建议将床头抬高15-20度,睡前2-3小时不再进食。
饮食上,应均衡饮食,避免饮食过多、过快、过饱,减少食用高油、高脂食物,避免刺激性饮食,并要减少可能加重本病的食物摄入,如巧克力、碳酸饮料、大蒜、薄荷等。患者应戒烟限酒,避免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浓茶、咖啡、可乐、巧克力等。
此外,还应避免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和影响胃排空的药物,如硝酸甘油、抗胆碱能药物、茶碱、钙通道阻滞剂等。并在生活中减少引起腹压增高因素,比如肥胖、便秘、穿紧身衣、长时间弯腰劳作等。
药物治疗上,临床上主要应用五类药物,患者需谨遵医嘱来进行服药。